接着的十一点到十二点,汤笑嫣来到声乐老师家中,把嘴巴长到最大,练习发声。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中午下课的短暂时光,妈妈带汤笑嫣去吃面。可还没扒拉几口,又得放下筷子赶车。由于各个兴趣班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角落,赶车与担心迟到,一直被妈妈不停念叨。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下午一点到三点,汤笑嫣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压肩胛带、下腰、踢腿……小姑娘的汗水洒在光洁的地板上。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等到进入西班牙语课堂时,汤笑嫣已经有些迟到。三个小时的课程,她强打着精神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互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下课,这一整天如赶场子一般的过程,才终于画下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用张微的话来说,每次陪女儿跑完一整天的兴趣班,估计自个儿都得瘦个两斤。因为除了上课,母女俩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赶车…… 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焦急。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可脑力和体力遭遇双重“透支”的汤笑嫣呢,她是否真的享受这些课并乐在其中?面向镜头,她有些扭捏,说道有的课是喜欢的,但还有一些并不感兴趣。但她不敢对妈妈的决定持相反意见,因为“妈妈会不高兴”。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主张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汤爸爸曾多次对妻子表示,女儿上的课太多,能玩的时间太少,但每次都被怼了回去。张微会搬出“我一个朋友”、“我一个同学”的教子故事来论证,比汤笑嫣上更多兴趣班的孩子比比皆是,女儿要是不迎头赶上,恐怕就输了。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在北京,像张微这样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童年的家长并不少见。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有八成中产家庭的课外教育投入超过1万,有五成家庭超过2万。在跟风与攀比的气氛中,家长们纷纷自掏腰包,好像上了一节节兴趣班,就获得了孩子成功的保障。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兴趣班本身的存在是没错的,本义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挖掘长处、陶冶性情,多一项技能,对未来也未必没有好处。然而“过犹不及”,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我们只看到一个疲惫的女孩被焦虑的母亲推动着前进。 “去美国交换, 我因为作业太少哭了” 镜头一转,正在美国波特兰市做为期半年小交换生的上海男孩孙涵阳,正和他的美国寄宿家庭闹脾气。才10岁的他,已经能用清晰流畅的英文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这些感受多半是愤怒、不安与无力。 “我不要不同!不同对我来讲就是坏事!”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孙涵阳所指的“不同”,是到美国留学后课堂变得崩塌式的简单,以及课后作业、各类培训大幅度减少。他一下子变得有太多空余时间,可以睡觉,可以玩耍,可以发呆,这和他在国内的生活截然不同。 可以想象,在上海,孙涵阳也是如汤笑嫣一般被全方位培养的孩子,被兴趣班包围是常态。但有所不同的是,孙涵阳早已习惯甚至接纳了这种紧锣密鼓的安排,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需要这些东西让自己强大。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0:28 , Processed in 0.12731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