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13日始,温哥华歌剧院连续出演《尼克松在中国》。该剧取材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它已成为当代歌剧文献中重要作品。 这是1987年创作的歌剧,至今长演不衰,涉及美中关系的真实深刻性。该剧的最大成功,就是把“伟人”变成“人”,外形不大像,甚至很不像,但重在刻画性格特征。
歌剧《尼克松在中国》距今已创作近30年,在中国音乐界也很有名,有段时间它却成为“反面教材”,认为是个并不严肃的“闹剧”。其实对该剧不应从中国思维来理解,岁月流逝,该剧的经典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其价值并不完全是艺术性的,也包括那个时代对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的特殊认知。但不管怎么说,也许正是这个歌剧,將使尼克松夫妇、毛泽东、周恩来、江青及基辛格长久存在。 西方歌剧是高雅艺术,而在加拿大,歌剧一直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加拿大的艺术家们在这一领域成功地超越了种族、文化和政治的界限。 温哥华歌剧院是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以其创作力和节目水准而闻名于世。
2009-2010年演出季庆贺歌剧院成立五十周年,计划上演四部歌剧,分别是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的《诺尔玛》、彼得·塞拉斯和约翰·亚当斯合作的《尼克松在中国》、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普契尼的《蝴蝶夫人》。 13日开始在伊丽莎白女王剧场上演《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在剧中,温哥华歌剧院的男中音奥瑟( Robert Orth) 出演尼克松(Richard Nixon),伍德罗(Alan Woodrow)扮演毛泽东,袁晨野(Chen-Ye Yuan)扮演周恩来,汉默斯(Thomas Hammons)扮演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女高音蒂波丽(Sally Dibblee )出演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Pat Nixon),达希尔(Tracy Dahl)出演毛泽东的夫人江青。 达希尔是女高音,她和蒂波丽都颇具天赋,是加拿大观众人所共知的歌手。 扮演周恩来的袁晨野曾是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参加过卡尔加里冬奥会开幕式演唱,《华盛顿邮报》评论他“有罕见的声音,演唱充满了乐感和智慧”,《纽约时报》也称他是“强有力的歌唱家”。 首创班子大腕云集 1985年,尼克松时代已成历史,但还在引发艺术家们的想象。 作曲家亚当斯(John Adams)与诗人爱丽丝·古德曼、戏剧导演皮特·塞拉斯合作,创作了三幕歌剧《尼克松在中国》,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歌剧已成美国歌剧经典。
剧情介绍 亚当斯是目前美国最受欢迎与尊敬的当代作曲家。学于哈弗大学,师从科赫纳等大师。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执教10年。上世纪70年代,转向现代二分音体系,作品主要涉及乐队与舞台音乐体裁,具有独创性。 要知道许多歌剧都诞生于剧本作者向作曲家提出的创意,但《尼克松在中国》却是极少数根据导演的灵感而创作的歌剧。 1987年,歌剧《尼克松在中国》首演于休斯顿歌剧院。随后又在阿姆斯特丹歌剧院、华盛顿歌剧院、布鲁克林歌剧院相继上演。之后,这部大歌剧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近几年,才又开始复活。芝加哥歌剧院、圣路易斯歌剧院、波特兰歌剧院和明尼苏达歌剧院都相继成功上演了这部歌剧。爱丽丝是个女诗人,可以说,亚当斯悦耳的音调,再加上歌词作者爱丽丝的诗情,让尼克松于1972年具有重大意义的访华变成一个发自人性的自然永恒之旅。 艺术对政治的诠释 《尼克松在中国》对尼克松进行了更为人性化的描述。第一幕开场时,红卫兵上场将兵马俑一个个搬走,然后加入到太极成为群舞。突然空中隆隆作响,众人仰望天空。舞台后方八台大屏幕电视机从空而降,空军一号寒冬中降落北京,欢迎人群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尼克松对前来迎接的周恩来寒喧,则是关於他与夫人在夏威夷的短暂停留。尼克松接著唱出兴奋和懮虑,这一切却都淹没在他对自身创造历史的幻象的陶醉当中。唱词接连 12次重复“新闻”二字,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对新闻效果的有意应用。
当时毛泽东已进晚年,剧中表现他和三个秘书反复强调中国的政治立场﹑哲学理念及格言式笑话,使尼克松不知所措。剧中周恩来机智有教养,坚定不移但又极具个人魅力。剧中江青则雄心勃勃,具有力量。最为清晰刻划江青的唱词是:“我出现的时候人们听从我的话……我是毛夫人!” 在第二幕中,尼克松夫人在导游和记者引领下,参观北京玻璃厂﹑常青公社﹑颐和园﹑天坛和明陵。晚间观看江青主导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当看到恶霸鞭打农民女儿时,尼克松夫人不能控制感情,跑上舞台制止恶霸。这种夸张设计不是讽刺诙谐,而突出一种政治意趣。 第三幕夜幕降临,每个人物都远离政治舞台,面对自己的过去和内心。毛泽东遁入回忆,尼克松夫人想起生活中琐琐碎碎,尼克松忆起二战中的自己,周恩来则被中国的过去和将来萦扰。製作者们的目的可能在于要描述一个独立于尼克松访华这一新闻之外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 ,更多的是真实﹑自我沉溺﹑爱和理解。 舆论评价褒贬不一 《尼克松在中国》的创作宗旨是最少数量的舞台化,因此舞台背景极具争议性。舞台设计的核心是12台电视,设计者从长达4小时的历史资料中剪辑出胶片用于这些电视中。表演初始时,这些电视有效地营造了历史氛围,帮助观众想象1972年历史性瞬间。第三幕这些闪回丰富了对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建构,强化纵横交错的时空效果。 批评家说《尼克松在中国》不象严肃歌剧,而更象流行艺术。但《伦顿卫报》(LONDON’S GUARDIAN NEWSPAPER)最近将其评论为:“过去2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歌剧”。里面最有名的内容是尼克松的咏叹调《新闻之歌》,其间还有江青的咏叹调《我是毛泽东的妻子》。有人认为著名的《爱因斯坦在海边》在歌剧史上的地位,绝对比不上《尼克松在中国》,因为前者冗长而无剧情,后者充满戏剧张力和浪漫主义色彩,令人震撼。 也有人认为,这个歌剧说明北美文化的独特性,创作者通过自己角度,来理解自孙中山以来中国革命的歷史性和必然性,表现出他们自身的眼光、思想、勇气和艺术才能。 在波特兰歌剧院演出的海报上,摘载有这样的评论:“《尼克松在中国》是那些不喜欢现代歌剧的人的最完美的解毒药。它是自1987年以来,所看到的最伟大的作品。直到今天更加确信,它是那些幸存的极少数歌剧之一。它成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约翰·亚当斯的音乐和诗人爱丽斯·古德曼的歌剧脚本。他们合作了第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这种作品的风格发展成熟并一鸣惊人,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形成的。” 走入历史与跳出历史 《尼克松在中国》的剧作者们,他们创作这个剧是深思熟虑的,阅读了大量文献报导,他们在年青时代可能会被称作左派,但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以他们对于歷史的客观认识,以他们的良知,创作了一个至今还在美国南加州剧院和加拿大温哥华歌剧院上演的歌剧。 如果要客观地欣赏这部歌剧,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摆脱个人恩怨,来审视世界与中国的歷史和现实。 现在评论歷史、文革以及文革后的政治事件,如何看到歷史中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必须理解他们在当时都有歷史局限性,今人看故人,不能事后诸葛亮般自作聪明,必须设身处地思考,他们在那种环境中,是否在尽量推动歷史进步,他们的善与恶,何者為多。尤其是我们今后如何去作政治的“知”与“行”。 一桩历史事件发生后,对错和善恶须以歷史客观態度分析。主动或被动参与这桩历史事件的人士及后代,不管是主要动力还是被动对象,还是旁观的逍遥派,如果从歷史大趋势,而非个人的喜好善恶来客观分析,就必须参与对歷史及民族整体文化的反省。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5 14:39 , Processed in 0.037279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