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石在一档采访中说的话突然火了,只是这次的火却烧到了他自己。 王石教育年轻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急躁了,整天只想着赚钱,劝年轻人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到公益或者探险上去。 他举例说他朋友的女儿在高考前突然不想上大学,要和父亲去登山,后面又想读书了,考上了杜克大学,而就是这个登山的经验,让她被麦肯锡录取了。 所以他得出了上面的那个结论。 王石的这个言论,看起来逻辑好像是没错的,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中国的普通家庭,又有几个人能够有条件不去考虑赚钱,而是先去探险或做公益呢? 又有个几个家庭的孩子,能够不去考虑上大学,而是先去登山呢? 然而就是这个言论,让王石引发出巨大的争议,网友们一片骂声: 凤凰网财经发动了一个投票,绝大部分网友都投了反对票。 如何评价王石的这个观点? 很简单,我们先看看王石自己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王石初中毕业之后,他没有忙着去做公益,也没有先去完成他的爬山爱好,反而是先去了部队当兵; 等他退伍回来,他也没去爬山做公益,而是去了郑州铁路局修锅炉; 单位推荐他上了大学,但他大学毕业之后,依旧没有选择爬山做公益,反而又去了广州铁路局做技术员; 后来技术员不做了,他又跑去从事招商引资的工作,此时爬山做公益依然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接着工作不做了,他想到倒卖玉米创业,赚到一笔钱之后,王石成立了万科,这时候他还是没去爬山做公益; 很快,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挂牌上市,王石成了身价不菲的富豪… 名也有了,利也有了,王石终于想到了年轻时的梦想,他开始爬山做公益了。 这时候他站出来劝那些还在温饱线上奋斗的年轻人:你们不要太急着赚钱,趁着年轻多做点公益,到处爬爬山才算对得起人生,你看我一个朋友就… 年轻人倒是想爬山做公益啊,可是钱从哪儿来呢?王总您给吗? 其实,就在今年上半年,王石也曾经劝过年轻人40岁之前别买房,他说因为买房会把自己限定住。 但是以目前大多数年轻人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要是不早点买房,辛辛苦苦奋斗多年,可能最后连一个厕所都买不起。 如果这些年轻人再放弃赚钱去爬山,到了那个时候,租不起房子,房东可不见得会被他们的爬山精神打动。 王石什么都有了,他当然可以说自己热衷于公益还是爬山,然而他的这套观点,却无法照搬到大多数年轻人的身上。 还记得那个小故事吗? 在飞机上,鹦鹉骂空姐,然后猪也学着鹦鹉一样去骂空姐,最后空姐发怒,把猪和鹦鹉都赶下飞机。 然后鹦鹉可以挥动翅膀,而猪却摔死了。 有钱人和没钱人所掌握的资本是不一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王石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对于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人来说,他所想的,是怎么才能把更多的钱揣进自己的口袋里,怎么增加安全感,而不是追寻所谓的诗和远方。 在生活面前,普通人不得不低头。 02 梦想和现实,往往隔着一条惊人的鸿沟。 看过一部十分扎心的短片——《出路》,简而言之就是跟踪孩子的成长轨迹,然后再看多年之后她们变成了什么样子。 她叫马百娟,甘肃一个山村里的小姑娘,家中一贫如洗,全家每年的开销不到50元。 她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和父亲赶着羊群上山。 她的梦想,是能够去北京上大学,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然后找一份月薪1000的工作,买很多很多的面粉,因为家里的面总是不够吃。 她叫袁晗寒,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在北京读书,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住着房前有竹子,屋后有泳池的别墅。 她所拥有的,正是马百娟所梦寐以求的,但是她不想读书,她的梦想是想要拥有自由,自己做点小生意,或者去欧洲旅行。 那么后来这两个小姑娘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 7年之后,纪录片的摄影组再次找到他们。 在马百娟家里,她父亲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后来让她辍学去县城打工。 因为年纪太小,兜兜转转,并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工作,最后她只能又回到村里面。 再后来,16岁的她嫁给了村里面的人,早早地结婚生子。 梦想走出大山的马百娟,最后还是困在了农村里面,才18岁的她,嬉笑着和同村的女孩比谁的孕肚更大,曾经的梦想也早已烟消云散。 那袁晗寒后来变成什么样呢? 由于成绩太差,17岁的袁晗寒从美院附中退了学,完全拥有自由的她,想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 最开始是开了一家奶茶店,钱砸进去以后,不到三个月,店就倒闭了。 之后袁晗寒又开了一家酒吧,同样以失败告终。 这时,她觉得国内没什么意思,想去欧洲,于是说走就走,在欧洲各国周游了一圈,觉得德国还不错,便留在那里的一家艺术学院进修。 回国后,袁晗寒觉得自己的所学需要施展的空间,便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她的各种想法都实现了,即使早早地辍学,袁晗寒依然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你不得不承认,富人比穷人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而穷人一旦走错了,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马百娟一个小到卑微的梦想,却遥远如同天边的月亮,穷尽毕生力气也无法实现。 而梦想对袁晗寒来说,仿佛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她父母强大财力的支持。 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 先不说马百娟没有考上大学,即使她考上大学,如果她听了王石的话,不去上大学先去爬山,不去赚钱先去做公益、冒险,那么等待她的也会是一个爬也爬不出来的泥沼。 对于马百娟这样的一类人来说,教育她们不要老想着赚钱,不要老想着去改变命运,未免也太过残忍。 富人的世界,穷人想象不到,而穷人的辛酸,富人不去体会,永远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穷富翁大作战》这个节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田北辰是一个十足的富二代,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家里有700多家服装店。 在参加节目之前,他认为:如果你有斗志、有想法,即使是弱者,亦可以变成强者。 也就是说,他觉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格局太狭窄,没有理想,而富人是靠双手,靠智慧改变命运的,和社会资源分布不均没有太多关系。 后来参加节目后,他被安排做一份时薪只有25港币的清洁工的工作,每天的生活费只有50港币,住在只有15平方尺的“笼屋”里面。 这个“笼屋”就是只能放下一个小小的床,在里面转身都很困难了,没有热水,没有卫生间,分为上下铺,上面睡一个人,下面睡一个人,像笼子一样的屋子。 到了住宿的地方,他感慨不已,说这根本不是给人住的地方。 第一天上班,别人一般一个小时可以清理4个垃圾桶,而他只能清理2个,而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去吃难以下咽的盒饭,他说这辈子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 夜幕降临,辛辛苦苦工作一天之后,他早已累得不行。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想要回笼屋休息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和他一起扫街的同事,为了生计,竟然还要赶着去做别的地方的清洁工作。 他顿时崩溃了,他说:没有学识或低技术的人,过着非人的生活,这个世界在极其严厉地惩罚不读书的人。 他终于肯承认: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靠的是资源,是能够心无旁骛地去读书,以及好的教育条件,而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每天要考虑的是吃饭、穿衣、出行,没有好的学习环境。 你看,像王石或田北辰一样的富人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久了,习惯了前呼后拥,就容易产生错觉,继而有何不食肉糜的想法,但只要把他推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就会分分钟被打脸。 03 美国学者穆来纳森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里面讲述了一个故事: 印度有一个很繁华的克延比都蔬菜市场,那里的小贩靠每天向富人借1000卢比去进货,卖完之后基本能收回1100卢比,但是他们需要再付给富人50卢比的利息。 实际一天下来,穷人只能赚到50卢比。 有人说,这些小贩只需要每天省下5卢比,根据复利效应,只需要50天,他们就可以不用再向富人借钱了。 长此以往,必然也会一天天富裕起来,这些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少了“富人思维”。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小贩到手的50卢比,仅仅相当于人民币5元钱,连养活一家人都嫌不够。 这5卢比,说来轻松,可小贩却不知道应该从儿子的奶粉里省,还是从必须的米粮里省。 还记得那个嘲笑“穷人思维”的故事吗? 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期待牛可以生出小牛。 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过得很艰难。 于是,穷人决定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的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变得艰难了。 穷人又把羊卖了,换成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依旧没有改变,最后穷人只好把鸡也杀了,他还是沦为一个穷人。 于是,他们嘲笑说,你看,这就是穷人思维,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 可是他们忘了,那些饥饿难耐的日子,那些吃不饱饭的日子,如果要一直等到牛生出小牛,恐怕他们早就饿死了。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不断把牛换成羊,把羊换成鸡,这就好像富人和你说未来可以赚大钱,但是穷人眼前要面对的是明天吃什么,怎么活下去。 这就是“管窥效应”,人们会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眼前狭窄范围内最紧急的事情,从而集中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去解决当下对他们来说最紧急的事情。 在温饱和远方之间,他们更在乎的是温饱;比起遥不可及的希望,他们更想眼下先吃饱饭。 所以,他们之所以摆脱不了贫穷,不仅仅是思维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 穷人每天睁开眼睛要考虑的是吃饭、住宿、出行,所以不得不被迫谋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的。 因为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只能做一些最低廉的工作,被迫谋生。 所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如果他们像富人一样有条件,有资本,也可以很快脱离这个循环。 王石那个朋友的女儿,之所以想辍学就辍学,想登山就登山,说到底,是因为她拥有任性的资本。 即使不去上学,即使不去工作,她的家庭也能负担得起她的开销,她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这种行为放在身后没有背景的普通年轻人身上,可能就会被生活狠狠教育一通。 毕竟,谁能保证你登完山回来还能进名校,顺便再遇上个同样爱好登山的领导的呢? 穷人身份要强行套用富人思维,结局往往不会太好看。 手里只有一张筹码的人,是不敢轻易上赌桌的。 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而每个方式都有着它存在的道理。 谈钱并不是庸俗,爱钱并不是拜金,你在考虑选择不同的时候,也请多考虑一下彼此的生活环境。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 身在罗马的人,却劝那些还在路上的人,别急着来罗马,你先看看路上的风光,可不可笑? 如果你不能对别人的人生感同身受,那么闭口不言,也是一种仁慈。 最后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句话结尾吧: 每当你忍不住想要评价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5:37 , Processed in 0.152520 second(s), 2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