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凌晨,李文亮病逝于武汉中心医院。 自由亚洲电台在Twitter上传李文亮母亲的录音访问,她表示,从李文亮在医院治疗到抢救,家属都没能见到他,更没有见他最后一面,好遗憾不让见。李文亮的遗体已火化,骨灰暂存殡仪馆,她和丈夫赶到医院后,只能为儿子整理遗物。 李文亮的母亲还表示,李文亮的妻子6月份将分娩,“这个家破碎了”。 有网民表示,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尤其是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据报导,李文亮夫妇有一名5岁的孩子,妻子怀了二胎。陆媒《经济观察报》称,李文亮遗孀在湖北老家。 当地8名医生公开疫情,却被当局指为造谣者而受处分。其中一名爆料者就是李文亮。 2019年12月武汉肺炎疫情开始爆发,当月30日,李文亮在同学群中发布了一条关于“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的信息,来提醒同为临床医生同学注意防护,结果他被武汉当局指为“造谣者”而受处分,甚至还被训诫签下了“训诫书”。 但事实证明,李文亮等人的警示并非不实讯息,武汉肺炎疫情在中国大爆发,李文亮等8名武汉医生被中国网民认为是疫情“吹哨者”。 1月8日,李文亮接诊时遇上一位新型肺炎患者并受到感染。1月10日,李文亮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随后病情变得严重。2月1日,李文亮在微博发消息称,“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他之前的几次测试都是阴性,但最后的一次测试终于确诊。 从2月1日确诊,到2月7日凌晨去世,不过一周时间。 李文亮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引起舆论狂潮,民愤汹涌。网民痛骂中共体制杀人。 7日网上一篇题为“李文亮医生病逝后7问!!!”的文章受到关注。文中的7问是: 1. 李医生被训诫的处罚是否已经撤销了? 2. 处罚李医生的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是不是要有追责的动作? 3. 央视作为中共的喉舌,在第一时间报导了谣言,这条报导的审查是不是存在违背新闻报导的原则和规定?如果有,是不是要进行追责和整改?是不是要给李医生一个正式的道歉? 4. 李医生已经死亡,在特殊时期,他的行为是不是可以被善待,物质上的,名誉上的官方认可? 5. 李医生的家属是不是确诊感染了新冠状病毒,政府是不是要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以减少家属的二次伤害? 6. 如果当时李医生的言论,引起重视并被依法处理,是不是现在的疫情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与此相关的渎职、懈怠的部门和官员,是不是要有后期的追责的动作? 7. 言论自由是写在宪法上的权利,这次疫情的出现,是不是足以让我们在制度上反思,改变对言论的监管标准和执法尺度? 文章强调:“历史在不断重演,忽视、禁止、打击理性的声音,最终一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一个预警的声音,被当做谣言。对于这而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李文亮死了仍装叶克膜“抢救” 网友批院方演戏 中国对武汉肺炎首发声,最初被中国视为"造谣者",后随疫情扩大成为民众心中"吹哨者"的李文亮医生7日凌晨过世,而医院和官方一路以来控制舆论、隐瞒消息的行径也被中国媒体踢爆,彻底点燃中国网友怒火,纷纷在网上要求言论自由,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做这几个动作维稳。 综合中国媒体报导,李文亮医生过世前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救治措施,而在6日晚间9时30分因器官衰竭而"心跳停止",此新闻也被《环球时报》、《央视》等官媒证实,引发中国网友的悲愤、懊悔之情,同时也将矛头转向政府。然而,《环球时报》却又在晚间11时改口声称院方为李文亮医生插上叶克膜,仍在急救中。各大官媒也跟进,而微博也不断被"#李文亮仍在抢救中"的标签洗版,但其他的关键字都遭限制。 而在微博和Twitter上也出现疑似李文亮医院同事的悲愤控诉,声称李文亮的叶克膜"是心跳停了,人都死了才故意装上去",他们指控院方领导根本不管李文亮生死,只是因舆论压力而作"政治性、表演式抢救"。 而在美的中国独立评论员秦鹏也转发一则关于知情人士揭露院方如何"急救"的文章,更批这根本是"辱尸",最后也被爆约在晚间11时移除叶克膜设备,放弃"急救"。但医院却仍延迟至7日凌晨3时48分才透过微博向大众宣告李文亮于2时58分去世消息,疑是为给官方政府时间拟定对外说法,以及利用祈祷转移怒火,但仍无法平息中国网友的愤慨知情,院方微博就在短短几小时内被百万则留言灌爆。 而当内幕消息被中国独立媒体、社群转发曝光后,也瞬间引燃中国网友的空前怒火。自凌晨3时起在微博上出现大量包含"#我要言论自由#"标签的文章,要求有公民基本权利、言论自由及知情权,甚至贴上六四天安门事件照片,要求政府"说真话",甚至一度言论管理失控,但在7日上午9时一过,微博上大量关于"#言论自由#"的个人用户贴文已遭删除,相关标签内容也只剩官方媒体斥责外国媒体利用言论自由辱华的文章。 然而中国网友们也担忧李文亮亲属的安危,虽中国媒体《经济观察报》首先在7日凌晨12时20分在微博上发布讯息哀悼李文亮医生,内文表示李文亮医生确认已过世,而他的遗孀在湖北老家,健康状况没有问题,其他官方媒体纷纷转发。不过网上也传李文亮孕妻其实早染武汉肺炎,也正在抢救,此一消息目前未获证实,但《财新网》先前专访李文亮时,他自己也曾透露父母和多位同事也染病,且虽官媒称李文亮早与妻子隔离,但湖北早已沦为疫区。因此不少网友认为不能排除李文亮遗孀染病的可能性,也推测官方确实可能为维稳不敢公布李文亮亲属的相关讯息,担心又发生凌晨一度言论管理失控的情形。 此外,微博上也曾出现疑似中共宣传部对各家媒体的指示:"关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去世一事,要严格规范稿源,严禁使用自媒体稿件擅自报导,不得弹窗PUSH,不评论、不炒作。互动环节稳妥控制热度,不设话题,逐步撤出热搜,严管有害信息。"秦鹏也在Twitter上发布这一讯息,中国政府大小动作频传严格控制李文亮医生事件的讨论度。 李文亮去世为何引发网民哀悼潮? 新冠病毒吹哨者李文亮医师的死讯,让各式哀悼他的讯息一夜之间刷屏各大社交媒体,争取“言论自由”的内容甚至还罕见突破中国严格的互联网审查。 专家认为,李文亮之死一举引爆自新冠病毒疫情扩散以来,社会上对中国政府累积已久的不满情绪。 中国的社交媒体周四 (2月6日) 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夜。 大约自周四晚间9点30分起,微博与微信上陆续出现新冠病毒吹哨者李文亮医师的死讯,而到了约晚间10点40分,中国各官媒在《生命时报》“证实”他的死讯后,便纷纷在微博上表示哀悼。 此后,中国网民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哀悼李文亮的死,甚至有不少网民对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对待表达愤慨。 1月31日,李文亮于从病床上将1月3日被武汉公安局要求签署的“训诫书”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这张照片也瞬间成为周四晚间社交媒体上最为广传的内容之一。 直至北京时间周五 (2月7日) 下午四点为止,关键词“#李文亮去世”在微博上有超过4亿的阅读量,另外也制造了35万的相关讨论。 此外,中国网民甚至从周五清晨开始,关键词 “#我要言论自由#” 也开始在微博上受到高度关注。 微博数据显示,到北京时间周五清晨五点为止,“#我要言论自由#”已有超过180万的的阅读次数,并制造了8164次讨论。 虽然微博在北京时间周五上午九点多审查了与“言论自由”相关的关键词,这个现象仍然在网络上制造了不少讨论与关注。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Wilson Center) 的研究员钟瑞告诉德国之声,自从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的公民社会很快便意识到,他们需要透过实际的集体行动才能有效的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她说:“对抗疾病与对抗天然灾害一样,政府必须不断提供人民准确又实时的信息,这样人民才知道如何应对。然而,武汉政府在新冠病情爆发初期,便没有做到这一点。李文亮在疫情初期试图将新冠病毒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其他同事,希望能藉此让这个警讯传遍武汉其他地方,但是当时武汉政府将他提供的信息,视为毫无价值的讯息。 所以当李文亮去世的消息传开时,许多中国人都对这个消息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 人权观察的中国研究员王亚秋则认为,李文亮在世时从来没有想要成为一个吹哨者。 他只是一个有良心的正常人,而许多中国人透过这个普世价值观,与李文亮的际遇产生某种程度上的链接。 她告诉德国之声:“李文亮的死显示在中国这个充满骗局、压迫与零问责制的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轻易失去生命。 ” 即便如此,钟瑞与王亚秋都不认为这股从社交媒体上发起的动能,可以对中国政府对社会的掌控产生决定性的冲击。 钟瑞指出,中国政府通常会允许人民对地方政府说出批判性的言论,但是当网民开始将矛头指向共产党或习近平本人时,中国政府便会开始封锁账号及审查内容。 她告诉德国之声:“中国政府对特定言论的审查与中国人民如何躲避这些审查,都会因不同的议题而产生不同的结构。 ” 人权观察的王亚秋表示,与过往其他灾害不同的是,新冠病毒的疫情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所有的人民,它的影响期可能更长。 然而,她说过往的经验显示,每当中国政府决定紧缩言论自由的空间时,它们总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公民社会噤声。 她告诉德国之声:“打压公民社会是中国政府长久以来都十分擅长的一件事。 ” 然而钟瑞认为,中国社会赋予新冠病毒的污名、各大城市基本物资的长期缺乏与人民因政府处理疫情不当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会让这个公共卫生灾难,渐渐演变成一个多面向的安全议题,而中国政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必须从各个面向来处理从新冠病毒疫情所衍伸出来的问题。 她告诉德国之声:“我不认为我们现在所目睹的现象,会在短期内迅速消失。 ” |
seliseli: 很遗憾,李文亮竟然被轮子和外媒选中作为攻击中国政府的武器,多点良知吧,不要再给李文亮的家庭造成二次伤害,比较他们还得在中国的体制下生活。 ...
APEN: 因瘟疫而亡的人眾多 若全部家屬都要見亡者 這病毒要傳到什麼時候 口罩 防護衣 手套等物資缺乏這些要留給醫務人員使用 而非看死人最後一面的家人 死了立即火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3 21:17 , Processed in 0.134577 second(s), 2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