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8日),中国花滑传奇、冬奥五朝元老张昊突然火了,深夜稳居热搜前十,原因竟是被指责故意抛摔女伴。 “被摔”女伴之一,曾与其一起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并肩作战的前花滑选手张丹19日上午在微博回应,“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会拿奥运会开玩笑。” 引发讨论的是原博主发出几张比赛现场动图,称张昊在与队友完成花滑难度技术时,屡次将对方故意抛出,导致其无法完成空中旋转动作,重重摔倒在地。 该网民认为张昊年纪大成绩差还不退役,硬拆其他组黄金搭档的行为宛如“强抢民女”,强行组队后又故意摔自己的女队友,这样的人仍能留在国家队是体育界的一种“性别歧视”。 这名博主平时常发有关“女权”议题的内容,还在这篇博文中称自己就是因为“张昊故意抛摔于小雨”后开始注意体育圈内的“性别歧视”问题。 博文引发两方网友激烈争辩。支持原博主的网友继续对张昊加以攻击。 不过更多人则是对博主称张昊“故意摔人”的判断持反对意见,认为失误更可能是两人技术不过关、配合不默契等原因造成,不少人反问“谁上赛场就为了故意摔女伴玩的?” 有网友表示,像原博主这样毫无根据地将赛场上的失误视为“性别歧视”是上纲上线强行上升。 还有人从技术层面分析,表示虽然张昊身上存在“换队友”等争议,但不代表他会是一个在赛场故意摔队友的运动员。原博主举例的是双人花滑中的“抛四周跳”,和常见的“抛三周跳”有着本质上的难度区别,失误率也极高,非常考验两人的技术和配合程度。 有不少冰上运动爱好者都表示,张昊的确存在技术动作不够轻盈流畅,对待女伴摔倒后的态度不够贴心,但断不至于到故意摔女伴的地步。 “抛四周跳”的确是双人花滑中的一个“极限”难度项目,从张昊张丹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的“惊心一跳”后,中国双人花样滑冰队已经花了近20年的时间在研究这个难度动作。 据央视网2015年报道,国家队为了能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攻破抛四周跳难关,展开了非常艰苦的训练。 护肘、护膝、厚厚的臀垫和头盔是每个女队员在训练抛四周跳时的必要装备,因为在整个训练课里她们就是在不断挨摔。 男伴的抛出、女伴的身体控制,以及最后的落冰,哪怕一个小细节不到位,抛四周跳就不成功。 但即便是有摔伤的危险,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也都是卯足了劲,希望能够攻克抛四周跳。 花滑队员彭程 花滑队员隋文静 据新华网报道,抛四周跳曾经是中国选手的秘密武器,申雪与赵宏博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首次尝试这个动作,但是完成得不够干净。 后来中国队的主要竞争对手加拿大和俄罗斯开始能够完成抛四周跳,花滑队双人滑主教练赵宏博对此回应只称中国队要在赛场上尝试抛四周跳,希望能在比赛中用到这个动作。 此后作为中国少有的能够完成抛四周跳的组合,隋文静和韩聪,开始在各大赛事上编入抛四周跳动作试图冲冠。 2016年的花滑世锦赛上,这个组合献上了难度无人能及的“双四周跳”,其中一个失误了最后影响到后续滑行。 图自新浪冰雪 一些网友在了解情况后为张昊鸣不平,而作为“被摔”的女主之一,张丹,昨天也在微博上“吃”起了瓜。 今天(19日)中午,张丹又发布了2006年那场比赛失误视频,“回忆不分好坏,这是一个历练自己的过程,应该感谢回忆中的自己让我知道努力拼搏和付出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会拿奥运会开玩笑,这点还是肯定的。” 被原博主举例的是张丹与张昊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的失误。当时两人最后出场,张丹在做抛四周跳的下落过程中两腿劈开摔在冰面上并重重撞向隔栏,站起来后一度无法继续比赛。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对搭档将退出比赛,出乎预料的是两人在稍作休整后重返赛场,在《龙的传人》优美激昂的旋律伴奏下最终夺得银牌,这是国家队花滑双人队当时拿到的最好成绩。 据城市快报报道,赛后有国外记者问张丹当时到底有多疼。张昊小声地跟翻译说:“你跟她说,四周抛跳是人体承受的极限,在这种速度下重重地摔在冰面上,你说能有多疼?” 当时的赛后采访,张昊与张丹只稍作停留便匆匆离去。事后张昊抱歉地解释说:“张丹的伤太重了,在比赛前,因为我们做过很多次四周抛跳,她的胯早都肿得老高了,现在又这么一摔,她连站住都很吃力,我不愿让她再受苦了。” 在赛后新闻发布会后,张丹马上被护送离开。对于“为什么在受伤情况下依然选择继续比赛”的问题,张昊回答称因为是4年一届的奥运会,两人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张昊表示两人一起配合了8年,这次经历让彼此都成长了,“受伤后到重新比赛前我一直问她‘行不行,不行可以放弃’,她说行,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的搭档太棒了,我觉得她非常坚强,特别特别伟大。真的很不容易,我们会非常珍惜这枚银牌。” 张丹有一条置顶微博,内容正是2005年她与张昊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完成抛四周跳的完美配合。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2 13:27 , Processed in 0.14247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