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宽 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扁担宽 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现在中国的官方文字是汉字,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文字是一个文化的根基不会改变,而语言则是包罗万象,方言在华人世界里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两个紧邻着的县城也会讲不一样的方言,例如福建福鼎市,城区讲偏向于福州文化的福鼎话,而几公里外的象征,则是地道的浙南闽南话。
幸好现在有普通话作为不同地域交流的载体。其实,历朝历代都有统一的语言,在古代叫做官话,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当代的“官话”,和古时候不同的是,古代人们出远门的少,说官话的大多是官员贵族。
关于现代的普通话其实是建国后才推广起来的,大家也都知道普通话其实就是北京话。不过这句话并不严谨,北京话和普通话确实是同一体系,也能直接互相交流,但是标准的普通话其实并非来自北京,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所以现在一听北京人说话,依然能知道这是北京人。那么现在的普通话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
普通话之乡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滦平。这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位于承德的西部,是京、冀、内蒙古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自古就有北京的北大门之称。除了一直拱卫北京城,滦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方言就能成为普通话呢?
当年,专家们在全国寻找一种能在全国通行的语言,当然,之前一直被官方使用的北京话是个不错的选择,没必要再找一个全新的来增加推广难度,但是北京话(也就是北京土话或者说早期热河一代的官话)的口音太浓了,最典型的就是儿字音,例如煤核儿、鸡贼、砸窑、果儿、炸了庙,这些如果没有人解释,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例如炸了庙是惊愕的意思、果儿是被泡的女孩,这样的话在全国推广起来难度不小。其实普通话要的是最原始的那种北京话,因为字正腔圆,看新闻联播的播音就知道了,这样的语言更能代表中原文化。
无巧不成书,在滦平一带,就保留着这样的北京话,刚好可以作为普通话向全国推广。
被朱棣“格式化”的县城为什么河北这么多地方,北京城这么大,偏偏就滦平这个弹丸之地保留着原始北京话呢?
滦平在西汉就设白檀县,按部就班的发展着,但是被朱棣给打断了。为了实现“天子守国门”,朱棣把都城迁到了元大都,元大都靠近蒙古草原,为了强化河北的边防,朱棣开始修明长城,在北京的北面建立防线。滦平正好在卫戍区内,必须迁走,滦平一带就进入了空白期,也就是说朱棣把这里格式化了,一切回归原始。
到了清朝,八旗子弟本身就来自北方,和蒙古族又是沾亲带故的,所以滦平不用再作为边防重镇,满清的贵族们就来到了滦平,在这里繁衍发展,这时候滦平和河北很多地方一样,因为来的是贵族(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所以当时推行的官话(柔和了元朝老北京话、和朱棣迁都带来的南京官话,被满清沿用融入汉文化)从北京带到了滦平,就成为了滦平的地方话,因为朱棣的格式化,没有土著语言的干扰,这里的官话尤为正宗。
滦平交通不便,闭塞的环境让这里与外界的交流较少,这列的官话还是原来的官话,而北京城作为京城,南来北往,语言早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想要找到原汁原味,字正腔圆的老北京官话,就在滦平。 普通话也走进了“进化论”也就是说,和动物进化一样,滦平这个地方因为基因库保留着出厂设置,加上闭塞,所以这里保留着原始的语言特征,就好比说和恐龙同时代的物种因为环境没有变化,就进化的更慢,保留着种种原始的味道,成为活化石,例如溶洞里面的娃娃鱼。
所以说普通话确实是用了北京话的音,柔和进了北方方言,但是要追根溯源的话,那么普通话就是来自滦平这个长城边上的小县城。中国还有非常多的方言,闽南语和粤语就是北京话以外的两大方言,也有实力作为普通话进行推广,但是北京毕竟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使用了数百年的官话,所以北京话作为普通话推广,是毫无争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