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左派在乱”是个太过简化的标籤。 美国大选将近,许多人很关注美国政治的发展。例如,在海外台湾人社团当中,出现大量的贴文在骂美国“左派”作乱;许多评论文章也常用左派、右派这样的标籤来形容美国政治。然而,这些用法似乎都有一点偏离了教科书定义,也和实际状况不太相符。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台湾有不少人很习惯用“亲中反中”的二元框架去分析美国政治,这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用来分析台湾以外的地方。 意识型态作为一种理解框架 到底什么是左派、右派?首先要知道的是,左右派都是意识型态的标籤,而意识型态指的是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对人性的看法、对整体社会政策的追求目标等等。每一种意识型态,看待国家社会关系的方式不一样,追求目标的优先顺序也不一样。 很可惜的是,在台湾,意识型态常被拿来当负面形容词,事实上它完全是中性的词。在美国,几乎每一份政治类的民意调查,都会问人们觉得自己是自由派、保守派,或者中间派。在德国,媒体报导提到政治相关人物和机构时,常都会标示其党派背景或政治倾向。意识型态的标籤有助于人们去做分类以及理解不同的立场背景。 在不同国家,最主要区分政治立场的那个议题尺度不太一样。台湾最显着(salient)的议题就是统独、台湾认同或中国认同的区别,这其实是比较特别的状况。左派与右派的光谱,在欧洲是大多数国家的政党政治体系主要区分尺度。不过,意识型态本身也是会经过演化,内涵会有所不同。左派和右派的标籤历史已经满悠久,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两个面向。 左派与右派的基本定义 政治上的左右派起源于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国民议会的座位分布。坐在右边的人们以维护王权为主要目标,强调权威、秩序、传统,愈往左边则愈强调自由和人权。另一方面,经济上的左右派主张,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下的产物,思想起源包括左派的马克思、右派的亚当斯密等等。左派认为要追求平等和正义,国家要适度介入市场;右派强调效率和发展,认为国家不应干预经济。 美国其实没有明显的左右之分,而是使用“自由派”liberal与“保守派”conservative的标籤。(汤森路透) 在经济政策光谱上面,最左边的是“社会主义”,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其中最基进的主张包括共产主义,完全不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温和一点的是“社会民主”,不主张废掉资本主义,而是以高税率的方式来达成高福利,弥补资本主义下带来的贫富不均状况。 右派方面则是推行去管制化的最高原则,尤其从1970年代开始席捲全球,在美国总统雷根、英国首相柴契尔的推行之下,配合国际组织的大力推行,反对任何形式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成为几乎所有工业国家奉行的准则。不过,即使是右派的思维下,社会福利仍有存在必要,大家仍会讨论程度和手段的问题。先前听过一个比喻是,右派理想的社会福利,是在一个人掉进悬崖之后拉你一把,而左派比较倾向于架设防止人们掉下去的网子。 在政治与文化等面向上,左派通常会主张多元、开放,强调个人自由的保障,注重少数族群的利益;右派通常主张传统和秩序,认为维系国家权威是首要目标,较反对开放移民政策或主动维持多元文化。 也就是说,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左右派对政府角色的看法其实是相反的。左派认为政府角色是介入经济运作、矫正市场机制下的不平等,但在政治上则是要保障个人权利。右派认为政府不应该介入经济,但在政治上必须要维持强大的公权力维持秩序。 美国的政治光谱 美国其实没有明显的左右之分,而是使用“自由派”liberal与“保守派”conservative的标籤。民主党偏自由派,共和党偏保守派,两者的区别类似于政治上的左右派,但在经济上主张非常类似,大部份政策都是右派新自由主义的思维。 两大党虽然在很多重大政策上面的看法很类似,但民主党比共和党要支持更多关于市场的管制措施,还有更支持劳工权益,例如支持组工会(有些保守立场明显的州,甚至连工会都是非法的);目前,川普总统也将去管制化列为自己的重要政绩,以经济左右派来看,我们可以说民主党比共和党偏左。不过,其实以整体社会福利的支出的超低水准来看,还有美国大企业的实质税率的超低现象,所谓民主党偏左也只是“相对来看”比较偏左而已,两大党的差异其实没这么大。 不过最有趣的是,两大党其实都在某些方面支持大政府的主张。例如,政府大量补贴之下,压低房贷利率;联准会购买公司债;政府补贴部份的学生贷款,间接导致学贷数量急速扩张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政府补贴与介入市场,都违背了新自由主义的小政府主张,而且两大党看起来都很支持、不反对。总归来看,要说这两大党是偏左或偏右,都不见得适当。 美国商业界从1990年代起,不断游说更多对中国开放的政策,但现在立场很清楚出现了转变,已经没什么企业愿意帮中国讲话了。(汤森路透) 事实上,美国现阶段仍然没有经济左派的政治空间,像桑德斯这类主张高税收与高福利的人物,即使在欧洲只是一个很常见的“社会民主”左派主张,但在美国却被普遍认为是基进的“极左派”,属于票房毒药等级,在民主党内也不是主流的权力核心信奉的价值,只是,在近几年贫富不均状况日趋严重之下,获得愈来愈多讨论声量。相对来看,右派方面近年也有像是“茶党”的崛起,他们在共和党内的立场是更旗帜鲜明的保守派,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实是一体两面,都跟全球化下的经济赢家输家有关联。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察重点在于,近年川普总统特别爱用“左派”这个词来形容政治对手。例如他常常将民主党的政策形容为“左派政策”,将批评自己的媒体说是左派媒体,将上街抗议BLM(即:“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群众运动)的人们说是左派团体等等。由于川普个人魅力以及动员能力很强,他这样子的修辞方式也的确是近几年“左派”标籤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有一种左派叫做川普觉得你左”,事实上有些标籤与分类并不太正确或适合。笔者认为,如果真的要讨论到底左右派的政策哪个比较好,可能还是要回归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共同定义,而不是直接用二分法等号“凡左派就是如何如何”。其实,以美国的社会福利实行程度以及经济政策来看,要说任何政党是左派都是很奇怪的事。 左右派与外交政策 传统上来看,左右派意识型态并不直接对应到外交政策的主张,只能说有相关性存在。过去研究显示,右派(保守派)通常会强调极大化国家利益、认为自己国家利益优先,有一些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主张,也常常会跟排外政策连结在一起;左派(自由派)通常会主张人权价值、和平主义,以及气候变迁等问题,这些优先政策目标常常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 不过,左右派跟各国对特定区域或者国家的外交政策毫无关联,跟亲中反中没有绝对的关系。例如新西兰执政党工党(左派),在中国政策上是非常谨慎小心的,并非部份台湾人认为的“左派就是亲中”。另外,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属的政党基民-基社联盟,是一个偏右派的政党,但近来却有不少人抨击他们是亲中的“白左”,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德国的主要左派大党叫做社会民主党,另外还有像是绿党这样的重要左派小党,而基民-基社联盟是标准的偏右派保守政党。有趣的是,在南半球的纽、澳,右派政党的名称是自由党(liberal),工党(labour)才是左派。所以每个意识型态标籤都有其在地的脉络。 美国的对中国政策,的确在这几年出现很大的转变趋势。过去四十年来,自从尼克松总统访中国之后,美国奉行一套“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的原则,认为只要多在政治与经济上跟中国交往,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更开放。这样的原则已被认定是失败的(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等单位官方报告都已明确指出),但人们仍然在辩论说要怎么样调整“手段”。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调整,至少可以追溯到奥巴马政府的第二任期“亚太再平衡”(Pivot to Asia)策略的提出,当时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带来的威胁。而川普上台之后则是用更直接的方式扭转了过去对于交往政策的重大迷思,开始将中国视为“竞争者”而不再是合作者。川普的确是终结了交往政策,而且透过“印太战略”的提出,重新定位了与中国的关系。 特别要提到的是,批评或支持川普,跟亲中反中或左右派并无直接关联。批评川普的“某一个政策”不代表一定“反川普”,不一定代表亲中或反中,更不会直接等同于左派。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台湾一样面对中共直接的侵略压力,中国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迫切必须解决的问题,自然有许多人对中国政策不甚了解。而在内政议题上面的面向非常多,当然不可能完全同意某个政客的所有主张。可惜的是,有些人常会把批评川普国内政策,直接上纲到反对制裁中国,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 重点在于,美国的两大党从来都不是用外交政策来区分的,更不是用中国政策来分的。各党执政时期,也不可能完全地亲中或反中,只有手段和程度上的不同。参考:〈台美关系当中常见的迷思〉。 美国媒体都是左派在乱黑川普吗? 这边要特别来讲一下媒体的立场。近期许多人将亲中反中二分法,应用到归类美国媒体上,例如“凡自由派媒体都是左胶、亲中、川黑、拿中共的钱的邪恶媒体,所有的报导都不可信”这样的看法有不少,而且往往都能获得很大的迴响。 事实上,很多对于中共政权邪恶之处的报导,都是出自于这些乡民们口中的“左胶媒体”。如果仔细追纵美国媒体的报导,我认为2018年中间之后,对中国的态度出现很明显的转折,自此之后,反中已经是很明显的一个转向趋势,各种关于中国侵犯人权的报导不断出现(当然先前就有,只是先前中国因素并不是一个显着的媒体热点),还有针对中共高官的贪腐报导(最新一篇纽时的例子,谈中共高官们的豪宅房产)。2016~17年之后,美国人对中国的反感程度不断上升,除了川普政府的议题设定成功之外,自由派媒体的风向大转变也是重要因素。 这并不是说“自由派媒体有报中共不好的地方所以都好棒棒。”美国的确有很多对于中共抱持天真期待的人,有些媒体编辑台的立场也是这样,这背后最大的动力除了与中共交往可以赚大钱之外,认定“交往政策”有效也是主因。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我认为,在分析媒体立场的时候,“专栏”跟“报导”至少要先分开看,在报导方面就是看事实内容为何,如果认定自由派媒体都不可信,那他们报导中共做坏事的报导,也都不可信吗? 当前美国社会最大的分歧之一,就是在于人们如何看待非裔美国人(黑人)、拉丁裔美国人这些相对少数的族群,以及人们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下的赢家与输家。(汤森路透) 另一方面,专栏作家之间的立场各有不同,而且有时候差满多的。自由派媒体上面,对中国的鹰派作家自然会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纽时跟华邮这些乡民口中的“邪恶左派媒体”,都有不少对中国不假辞色的专栏作家(当中包括一些很友台的人),但是当然也有“拥抱熊猫派”(也就是亲中份子,其中不乏一些大师级人物)。我们该做的“练功”,是要能够指出来哪个专栏作家就是熊猫派,哪个专栏作家言之有物,而不是去讲说“你们全都是左胶亲中份子”。即使真的有人是“拥抱熊猫派”,我们也必须要努力去认识他们、改变他们,甚至是反驳他们。我们要做的所谓“媒体识读”,是要练习去了解一篇报导或评论背后的脉络,而不是偷懒地用二分法去直接打翻一船人(想想看,去打那些对中国强硬的人、否定那些深入的报导们,是要做什么呢?)。 再举个例子,最近很多人讲说《华尔街日报》是左派媒体,还指出说华尔街大公司都是民主党金主,全都是川黑主力。这就明显误解了左右派的意义,也忽视了美国政治脉络。事实上,金融大公司们长期来说都比较偏共和党,毕竟共和党比较主张减税、去管制化等措施,民主党比较常对有钱人课税,推出的管制措施相对比较多。2016年是个大转折点,华尔街转向支持民主党,背后主要原因是认为川普比较不可预测,以及担心与中国的关系变不好影响生意。我们当然可以说很多公司“亲中”,但不要忘记,这是过去四十年来的两大党共识,尤其在共和党小布什执政时期中美之间的贸易是翻倍成长的。华尔街日报大概是报导“贸易战”最详细也最多内幕消息的媒体之一(例:贸易战的权威记者Bob Davis及魏玲灵。参见《大国摊牌》一书),他们的立场主轴其实一直都很清楚:中美之间出现太多对彼此的误判,导致冲突不断升级。 美国商业界从1990年代起,不断游说更多对中国开放的政策,但现在立场很清楚出现了转变,已经没什么企业愿意帮中国讲话了。多数美国企业已受不了无止尽的必输法律战,总是“被自愿”将技术转移给中国,但大多数的人们认为仍然必须要想办法维持中国的市场,因此都相当关心中美关系的演变,以及到底该如何确保商业自由。在这种思维下,多数人自然会较支持温和立场,认为不要一下升高冲突程度,害怕冲突一发不可收拾,而较支持多边手段让中国逐渐改变。 维持商业自由、不受到外力威胁,这跟左右主张没有直接关联(甚至是偏右派的思维)。而这些大公司平常在游说减税、去管制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大,要说他们左派实在不符合常理,或许他们还会感激说帮他们宣传美化。再退一步来说,左右派的标籤其实还是有“相对”比较性,固然华尔街日报在比起福斯新闻台(Fox News)等保守派媒体来说是偏左(偏自由派),但根据Pew研究中心的调查,他们的读者平均来看其实在意识型态的光谱上是很“中间”的,而且也是在共和党支持者眼中,很少数的几家主流媒体获得的信任程度大于不信任的(一共只有七家。民主党支持者信任大于不信任的媒体则有22家)。而且要再重复一次,这里所说的意识型态光谱是自由派到保守派的光谱,不是左右光谱。 小结 除了左右的意识型态之外,还有有很多不同的意识型态无法直接放在左右光谱上来看,例如: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主义等等。许多直接跟左右派画等号的论述方式,事实上都不尽正确。 最后介绍一个最简单快速的问法,可以检视自己偏向哪边:请问你觉得,一个人之所以会贫穷,是个人因素造成的(例如自己太懒或太笨),还是有结构因素的存在(例如教育机会不平等,阶级差异等等)?消除贫穷的方法主要必须靠个人努力读书、努力工作,抑或要靠政府实行政策弭平不平等的陷阱? 台湾有不少人很习惯用“亲中反中”的二元框架去分析美国政治,这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用来分析台湾以外的地方。(汤森路透) 回答前者的偏右,回答后者的偏左。在美国,是否认为结构性不平等因素的存在,同时也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最大的差异。保守派的人们倾向认为结构性的问题不存在,每个人要为自己负责,“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自由派的人们倾向认为的确有许多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存在,所以政府必须要额外付出行动去减少这些不公平的因素。每个人的意识型态决定了我们是如何看这个社会,以及如何看待各种不同的政策。当前美国社会最大的分歧之一,就是在于人们如何看待非裔美国人(黑人)、拉丁裔美国人这些相对少数的族群,以及人们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下的赢家与输家。很多议题也不限于美国社会,在台湾的我们也必须要面对。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4 23:31 , Processed in 0.14162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