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个令人咬牙切齿的视频。 10月12日。武汉金银潭地铁站一对母女下了地铁后,站在大厅。 母亲拿着两个行李箱,还背着一个大书包,女孩大概十来岁,在一旁双手插兜,两手空空。 突然,她用脚狂踹她母亲,连踹多脚,每一脚都用足了力气,踹完还使劲推搡,毫不留情。 嘴上也喋喋不休地辱骂母亲。她母亲从一开始的纹丝不动,到后面慢慢闪躲。没做出任何反抗的动作。 路人看不下去,试图上前劝阻一下,这时,女孩的情绪彻底被“点燃”,她动手打了劝阻的路人。 后来才知道,她失控仅因为母亲下错地铁站。 地铁几分钟一班,基本不耽误事。 而女孩却对母亲大打出手,实在令人不解。 据目击者称,母亲还不断安慰女孩:“没事,别生气了。”视频一被曝出来,舆论的声音两极分化。 一边是谴责女孩的目中无人,一边是怒斥母亲的纵容。 单从视频上来看,孩子确实该骂。 但如果深究背后原因,你会发现: 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母亲的错,而造成这种错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溺爱。 近几年来,“孩子打父母”的新闻层出不穷。 一个小男孩,因被妈妈阻止玩手机,他毫不犹豫抬起脚连踹妈妈5次。 12岁的男孩,弄坏了别人店里的的物品,他妈妈忍不住说了他两句,男孩当场掐住妈妈的脖子。 一个小伙拿着刀,追砍自己的父亲。 民警看到,赶紧上前制止他。 父亲却说:“他是个孩子,别这么狠。” 他是个孩子,但只要这一刀砍在你身上,他就是一个“杀人”凶手。 以上种种,追本溯源,都是两个字:溺爱,溺爱就像一把锋利的锯子,它会对孩子进行“无痛截肢”。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再也无法在社会“立足”。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新闻。 河南省罗山县的杨锁,四肢健全,却在家中被活活饿死。 那一年,他23岁。 周围的人都说:他不是饿死,是懒死的。 如果称杨锁为“天下第一懒人”,一点都不过分。 他怕累,不想工作,不工作就没钱怎么办?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了。 东西卖没了怎么办?靠村里人救济,别人送的肉和菜都臭了,他还懒得烧来吃。 懒得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扔到最后没有衣服可穿,甚至连厕所都懒得上。 他在屋里挖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杨锁真的是懒死的吗?不,他是被父母“害死”的。 其实一切早已有迹可循。 杨锁是家里的独生子。 父母是底层农民,给儿子的却是“土豪”般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走路还怕磕着碰着,杨锁小时候根本不需要用脚走路,全程由父母用担子挑着,杨锁觉得学习太累,那就在家待着。 直到有一天,他父亲因病去世了。母亲也被疾病缠身,无法劳作,母亲想让他去干活,可为时已晚,杨锁不但不干活,还把母亲打了一顿。 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带着病伺候他,好景不长,他母亲也去世了,那时候,他18岁,却早已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美国有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杨锁就是那个不幸的人之一。宠爱孩子有错吗?没错。 可一旦越过宠爱的“界限”,便成了“溺爱”。 心理学专家李雪曾说: “溺爱,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词,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 也就是说,给孩子很多爱,不一定就是溺爱,这份爱,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 其名曰:都是为你好,我小姨每次去商场,都会买超多东西,而且全都是买给小表弟的,玩具、零食、衣服等等。 她说:“我怕他觉得不够,巴不得把整个商场都搬回去。” 可表弟每次都只挑了其中一两件东西,小姨感到十分不解。 我问她说: “他有说过整个商场都要吗?如果没有,那就是你强加给他的,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过几天,小姨试着把表弟带去商场。 这一次,表弟只挑了一盒糖和一个小玩具,他还很开心地说:“我要拿去和小朋友分享。” 你看,其实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 “溺爱是中国父母发明的一个谎言,你这么糟糕,父母一点责任都没有,如果他们有责任,那就是他们对你太好了。” 你觉得把整个商场搬回来才是爱。其实只要一盒糖、一个玩具他就满足了。如果你完全不听取他的想法,一味塞给他。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变得十分自私。父母就是哆啦A梦的口袋,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再者,在他看来,只有对,没有错,这也是“熊孩子”的由来。有一句话说:爱,是如他所愿,而非如你所愿,可有些父母,一生都学不会。那要怎样才能更好地爱孩子,而不是毁了他? 我有以下3点建议。 1)给孩子健康的爱。 孩子一出生,什么都不懂。你可以投入百分百的爱。用行动,用语言,让她感知你的爱。等她慢慢长大,你要更爱她,但要有前提——“看见”她。这里的“看见”,不是肉眼范围的看见。而是看见她的需要。 比如,她跟别人抢玩具,扔东西,或是打架,你要先了解原因,再进行纠正。同时还要“看见”她的想法,以及喜怒哀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了给他们传达一个信息:无论如何,我都爱你。而不是恐吓:如果你做得不好,我就不要你了。 2)爱他,就如他所愿。 有天中午,侄子很想看电视,但他妈想让他午休,他就杵在那里看他妈洗碗,特别沮丧。过了一会他说:“妈妈,老师今天表扬了我,因为我最快写完作业。”他妈说:“那你很乖呀,要继续保持哦。”他听后,两眼放光,立马追问:“那我能看会电视吗?就15分钟。”于是,他妈就答应了。 这只是一件小事,却是孩子最渴望的诉求。 如果多次表达自己的诉求后,屡次遭到拒绝,他的自尊会很受挫。同时自卑的种子,也会在他心中慢慢发芽,所以,如果孩子一旦发出“请求”信号。 你要及时给他反馈,了解他所需。 3)你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孩子的爸爸妈妈。 鸡汤文总是“教育”父母:如何快速把孩子培养成才,于是很多妈妈双手一甩,当起了家庭主妇,她们一天24小时都围着孩子转。 而现实是,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不成才便成“巨婴”。 因为比起全方位的照顾,孩子更需要一个“做自己”的母亲,和孩子共进退,或者变成更好的自己,当孩子的榜样。告诉孩子:我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你妈妈,你要知道,你的存在,于孩子而言,是陪伴,不是施舍。 比起“我都是为了你好”,“我尊重你的选择”更动听。 成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有人曾说过两句话,我很认同。 “宠孩子,但绝不纵容;是以宠爱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管孩子,但要给方向;是以严格的方式教育孩子做更大的成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接纳、尊重和理解,无须奉上你的全部,那不是爱,是自私! 愿每个父母和孩子都能活成自己!并勇敢做自己!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1 19:19 , Processed in 0.15792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