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选角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选角导演向各个经纪公司发布选角需求和角色小传,后者根据描述在所代理的演员客户中挑出合适的人选,安排其参加轮数不定的试镜,最后由导演、制片等多方人员在诸多试镜者中,共同选出最终的角色扮演者。 这套流程的范围可大可小,而最后敲定的人选,一定是平衡了预算和演员档期、经历了创意方和出资方等各方势力博弈之后的结果。 这套流程也因应行业话语权的分布不均产生多种变体。 像迪士尼这样的大IP持有方,在开发自家IP时经常会“任性”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主演大海选,挖掘新鲜面孔的同时,也保证演员人选的正确性和多样性。真人重启版的新任“阿拉丁”梅纳·玛索德和“花木兰”刘亦菲,都是经历过这种海选的最终胜者。 有票房号召力或是作者意识强烈的著名导演,很多时候也拥有直接决定演员人选的权力。 如《信条》,就是诺兰在看了《黑色党徒》之后直接找上约翰·大卫·华盛顿。 而像诺亚·鲍姆巴赫这样编导一体的文艺片导演,在拍《婚姻故事》时,“钦定”的男主演就是与自己有过多次合作的亚当·德赖弗。 当然,演员们也不是傻等机会,当他们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号召力时,好角色会自动排着队找上门来。 虽然在IP大潮的冲击下,好莱坞真正的“巨星”越来越少,但仍有很多电影项目是为某位演员量身定制的,比如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荒野猎人》,Lady Gaga领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以及汤姆·汉克斯近年来的几乎每部作品。 在大片厂之外,不少独立电影也会找上因商业大片而成名的演员,以图实现双赢。 在“哈利·波特”系列过后寻求转型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就曾接下小成本同性恋题材影片《杀死汝爱》。 此前,《杀死汝爱》作为新人导演约翰·克洛基达斯的第一个长片项目,几乎无人问津,当“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这个名字出现在项目书上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虽然也几经周折,但《杀死汝爱》还是找到了投资人和发行方,如愿开机,从而免于成为又一个“永远无法被拍出的剧本”。 看,在选角这件事上,好莱坞的规则就是如此公平又势利。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在这个权力永不眠的工业体系中,永远是由话语权最大的人来做挑选,来一锤定音。 我们只能祈求,这种话语权,最终能落在“好人”手里。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5 01:32 , Processed in 0.14258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