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死亡美学,享受每个当下 2020上半年的疫情期间,我一直待在工作室里,不知不觉开始画水彩。 第一本作品叫《呼吸集》,想表达隔离期间人们需要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呼吸。 成都人有一种特别的洒脱劲儿,疫情期间还发生地震了,结果朋友圈里各种调侃、开玩笑。应了那句话,对成都人来说,如果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那就两顿火锅。 《呼吸集》局部 我对死亡美学很感兴趣,活着的每一天都在走向死亡。疫情期间,我重新整理了收藏的昆虫标本,也为一只陪伴了我6年、不幸离世的鹦鹉挖了墓地。 胡顺香与心爱的鹦鹉合影 摄影:曹鸿禹 每一次为小鹦鹉的墓地换鲜花的时候,我的情绪都会得到释放。其实痛苦的不是死亡之后,而是陪着心爱的宠物一起穿越死亡的时刻。 院子里的鹦鹉墓地 以前养过的一只猫跑出去走丢了,我就做了一部作品叫《瓦特》,记录下寻找它的过程、线索。 它为什么走?它去哪儿了?它还会回来吗? 我不断地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不仅仅是在找猫,而是在思考哲学问题。 2012年被称为世界末日,当时我画了两件作品:《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一边画一边想着,每一天以什么态度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在人间—— 向生而死》 《在人间—— 向死而生》 疫情之后,大家都陷入一种对“无常”的适应中,全球都陷入同一种集体创伤里。我特别想表达这种感受,就画了《遛云》。
《遛云》 一个老头迎着风在走,头发被吹得飞了起来,他手里牵着一朵粉色的云,好像如释重负,但又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在弥漫着。 在生命的无常面前,即使是一个有权、有势、有钱的长者,也是孤独的。
现在,家里养了两只狗,我经常带着Momo(边牧)出去散步,陪着小法斗烤火。人和动物一样,需要自由的空间,向往大自然。 我们一起过着又野又美的日子,活在当下,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2-16 12:17 , Processed in 0.15355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