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上新了。时隔三十余年三星堆遗址再度挖掘考古,又是一批震惊世人的文物重见天日,无怪乎网友直呼“三星堆考古就像是开盲盒,谁也不知道下个惊喜是什么。” 这一次三星堆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就是最让世人惊叹的文物之一,重量为280g,含金量达85%,高鼻纵目,是非常典型的三星堆风格。三星堆黄金面具只是我国逆天文物中之一角,古人可比我们想象中强得多。三星堆一出,各地文物都“坐不住”了,全国文物大battle正如火如荼…… 图:青铜时代,三星堆遗址,黄金面具 仿佛穿越了,这还真不是现代制品 1990年,在考古人员对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的一处战国墓考古发掘中,一件意想不到的文物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这是一只高度为15.4cm的水晶杯子,通体透明,看着就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水杯差不多。当这只杯子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考古人员也是一头雾水,难不成这个战国墓已经被盗墓贼踩过了所以遗留下来了这么一个杯子?但也不至于有盗墓贼蠢到带个杯子下墓,怎么着也是带水壶吧,还是说这杯子还真就是战国时期的东西? 经过仪器鉴定,这还真的就是一个战国时期制作的水晶杯,杯子用整块水晶雕琢而成,表面平滑,水晶本身纯度也相当高,如今战国水晶杯馆藏于杭州市博物馆,是杭博的“镇馆之宝”。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大杯子身上仍旧笼罩着迷雾,这么大块的高纯度水晶从何开采而得?水晶硬度很高,内壁和底部又是怎么打磨得那么平滑? 图:战国晚期,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一号墓,战国水晶杯 这种咋一看上去仿佛穿越而来的文物可不止战国水晶杯一个,现馆藏于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的南宋赵伯澐墓水晶璧的“现代”质感丝毫不亚于战国水晶杯。这块玉璧是一件腰配,也是整块水晶打磨而成,通体透明得像一块玻璃。系在水晶璧上的绳子可不是精品店买一送一的,那可是原装的绳子,整块水晶璧的崭新程度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南宋时期的制品。 图:南宋,赵伯澐墓,水晶璧 以穿越风格闻名的文物中,汉代王莽时期的卡尺必须榜上有名,这件青铜卡尺目前收藏于扬州市博物馆,是1992年在扬州市甘泉镇发掘而得,最令人震惊的是这只青铜卡尺和现代游标卡尺有着惊人的相似。 图:东汉早期,邗江区甘泉镇东汉砖室墓,青铜卡尺 时间再往前推,秦代就有手钳你敢相信?出土于陕西凤翔、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秦代铜制钳子就绝对叫人刷新三观,这只青铜手钳看着和今天的钳子非常相似,设计上还很符合人体工学,更震惊的是这种钳子是制式工具,也就是工匠们人手一把都用着的日常工具,这等工艺实力令人称奇。 图:秦代,陕西凤翔秦墓,青铜手钳 手艺人的江湖: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 古代的手艺人有多强?几个文物往台面上一亮,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真家伙。要拟形,没问题,在河南省博物院中有这么一个大萝卜在拟形之上堪称登峰造极。这件清朝的象牙萝卜有着翠绿的萝卜缨子,红嫩的萝卜外皮,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蝈蝈趴在上面。这实则是用象牙雕刻上色,时隔百年分毫没有褪色,这等工艺如今也已失传。 图:清代,象牙萝卜 但论工艺的难度,曾侯乙尊盘说第二怕就无人能称第一了。在湖北省博物馆中,除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之外,曾侯乙尊盘也是个惊人的文物。这套尊盘是周王诸侯中曾国国君曾侯乙的酒器,属于战国早期制品,尤令人称奇的是其镂空的装饰堪称鬼斧神工,层层叠叠弯曲着的装饰彼此独立,互不相连,参差错落,剔透精巧,其铸造工艺可称登峰造极,即便是现代借助3D打印的技术复制这套尊盘都难度极高,很难想象古人究竟怎么用失蜡法来铸造出这样一套堪称巨大的酒器来的。 图: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曾侯乙尊盘 若说曾侯乙尊盘是青铜铸造的巅峰之作,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就是陶瓷制作工艺的顶峰之作。这个大瓷瓶子自上而下釉、彩多达17层,各种高温釉、低温釉上面都有,用概率来说,这样一个瓷瓶烧制成功的概率不会高于0.23%,工艺上的难度是天梯级别的。当然,专家也说了,这个瓷瓶的社会意义大于其审美意义,讲真,一个穷尽手艺人毕生所学的大瓷瓶子,确实是有点过分花花绿绿了,只能说“乾隆爷,不愧是你”。 图:清代,乾隆时期,各种釉彩大瓶 生活用品也逆天:老祖宗们的生活并不枯燥 我们现在所看的文物,很多就是古人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只不过是王公贵族们用的精细而平头百姓过得粗糙,别看古代没电没网,但是古人们的生活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咱们现代小姑娘出门带着自己心爱的小包包,古代的小姑娘出门也有自己的小包包,在敦煌壁画中,就有一位年轻女性把自己的包包挂在树枝上的画面,这只包包看着还挺像这几年很火的单肩帆布大挎包呢。 图:唐中期,敦煌壁画17窟,侍女图 出门有了炸街单品,在家里也不能过得太粗糙,古人对于香喷喷的东西也很是喜爱,比如在被窝里放上一个香薰球,整个被子都是香喷喷。这件唐代的被中香薰球看着小巧,实则暗藏玄机,其妙就妙在熟练运用了陀螺仪的原理,不管如何翻腾,炉中香料都不会洒出。 图:唐,镂空金香薰球 饮食上自然也是讲究的不行,在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铜制冰鉴,将冰块放在其中既可以保存食品,又能散发冷气给室内降温。 图: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曾侯乙冰鉴 夏天吃了冰的冬天自然也想来点热食,火锅煮物就是不错的选择。商周时期就有了盘鼎,这种青铜鼎的下方有一个用于放炭火的托盘,生上火就能吃着暖锅。到了汉代鸳鸯火锅就出来了,在大云山汉墓出土的分格鼎瞧着就很适合吃个九宫格涮锅。 图:汉代,大云山汉墓,青铜分格鼎 平日里想要存放点小零嘴儿那自然也是有专门的餐具的,三国时期的越窑青瓷方格盒就是用来分类存放餐食的器皿,不过这盒子,越看越像食堂餐盘啊。 图:三国,朱然墓,越窑青瓷方格盒 这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文物只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冰山一角,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沉睡在土层之下的文物重见天日,这些文物静静的向我们诉说千百年前的历史,让我们更加贴近千百年前老祖宗们的真实生活。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4 14:21 , Processed in 0.127039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