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一名新冠患者正在吸氧 印度的真实死亡人数可能已经超过 100 万,远超官方数据显示的全球首位美国。 印度疫情失控已成事实。现在的悬念是,莫迪政府能否证明,印度不会因此而崩盘。 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网站实时监测数据,截至 4 月 30 日,印度新冠确诊病例总数是 1876 万,新冠死亡病例是 20.8 万。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评估,还是印度当地人向看世界记者的描述,真实情况都远比官方公布的数据更令人揪心。 4 月 28 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要求所有在印美国公民尽快离开印度,其他公民不要前往印度旅行。4 月 30 日,韩国中央灾难对策本部宣布,将考虑增加从印度飞往韩国的航班,帮助当地韩国公民撤离。不难想象,随着印度疫情的恶化,这样的撤离名单还会变长。 一批在印的美国公民准备登上撤离航班返回美国 感染或超 5 亿 在新德里,令人心悸而无助的一幕幕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拒绝接收新病人的医院里人挤人,没有任何隔离的概念可言,需要两个新冠患者挤在同一张病床上躺着;重症病人得不到人道主义救助,只能在氧气供应耗尽后活活憋死。 有在印度长期追踪公共健康和卫生事业的观察者指出,当前灼人情形下,即使印度能够在一夜之间阻止病毒的传播,死亡人数也会成倍增加:" 因为已经有这么多人被感染,况且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感染曲线趋于平稳。病例是否继续攀升,将取决于封锁措施和疫苗接种速度。" 毫无疑问,当下,印度的公共卫生系统正陷入崩溃边缘或已然崩溃,这使得该国因感染新冠而导致的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将大幅增长——但在统计口径里,这些去世的人,不会被包括在新冠死亡人数里。 因感染新冠去世的人数大量增加,印度不得不于露天火化遗体 据路透社报道,很多病人都是在极度危重的情况下被送往医院,而这些患者中又有很多还没有进行病毒检测就死亡了,还有一些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这些人都不会被纳入因新冠而死亡的数据统计中。 换句话说,在这场因第二波疫情反扑席卷而造成的浩劫中,印度的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比官方披露的数据多得多。近日有外媒援引流行病学专家观点报道称,印度的新冠死亡病例可能是官方数据的 2 至 5 倍,截至 4 月 30 日,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数据网站上,印度新冠死亡病例已达 20.8 万,这也就意味着印度的真实死亡人数可能已经超过 100 万,远超官方数据显示的全球首位美国(截至 4 月 30 日新冠死亡病例 57.5 万人)。 一名因新冠逝世的病人正在下葬。印度的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比官方披露的数据多得多 自从 2020 年 9 月第一波疫情平息以来,印度对于新冠感染者的测试能力已有了大幅提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对比 2020 年上半年每天不到 50 万的测试人数,如今印度每天对接近 200 万的国民进行测试。 但印度公共卫生系统的核酸检测真实水平,还不那么令人放心。最近,印度全国的检测平均阳性率约为 15%,而在新德里等大城市,这一数字高达 30% 甚至更高,这也说明了在印度东北部农村,以及广袤的偏远地区,新冠病毒的测试能力要被打上大大的问号。或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仍无法得知印度确切的感染人数到底有多少。 一名印度妇女正在接受核酸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4 月 26 日接受 CNN 采访时表示,由于检测能力有限,印度疫情被严重低估,印度实际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达到官方报告数字的 20 至 30 倍。如果以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为基准,印度的实际感染人数可能介于 3.8 亿至 5.6 亿之间(印度总人口是 13.9 亿)。 家住首都德里的 Swagata,向看世界记者表达了对于政府检测能力的质疑:"4 月份开始的大壶节聚会活动,主要在印度北部地区,政府规定人们做了核酸检测了才能报名参加庆典活动。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这样的集会活动还在继续。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在接种了第一剂疫苗后忘乎所以,放松了对病毒警惕,开始过度亲密接触。" 4 月份的大壶节聚会活动被认为是导致印度疫情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 德里的疫情堪称恐怖。" Swagata 告诉看世界,在德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院床位严重不足,包括氧气机在内,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都非常短缺:" 第一波疫情暴发时,新德里仅出现口罩短缺的情况,现在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太多的氧气机和医院床位短缺。"" 线上的百货商店发货拖延滞后,这在以往是从来没发生过的。" Swagata 的语气透露着对未来的恐慌,以及一丝迷茫。 今年 36 岁的 Kumar 住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是一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曾在 2020 年 9 月感染新冠病毒,幸运痊愈。但在他看来,目前正在印度肆虐的第二波高发疫情," 比任何其他国家面对的情况都要糟糕 "。关于政府公布的感染人数等各项数据,Kumar 甚至认为," 只有不到 20% 是真实的数字。" " 完美风暴 " 自 2020 年 10 月至今,在印度各地陆续检出的 B.1.617 变异病株,已经在该国新确诊病例中,占到 70% 以上的惊人比例,意味着这种双重突变的变异病毒在带来更强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同时,几乎完成了对印度半岛的全覆盖。 更为致命的是,在西孟加拉邦、首都新德里和孟买等地发现的三重变异病毒,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对印度的疫情防控造成极大挑战,却只有 1% 的病例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因床位紧缺,两个新冠患者不得不共用一张病床 印度从今年 1 月中旬启动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最早一批接种人员是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自 3 月 1 日起,印度就为 60 岁以上人群和 45 岁至 59 岁有基础疾病人员开放新冠疫苗接种。4 月 1 日起,为 45 岁以上人群开放新冠疫苗接种。而从 5 月 1 日起,该国将为 18 岁以上人群开放新冠疫苗接种。根据印度卫生部网站的信息,截至 4 月 30 日,印度已经接种 1.5 亿剂疫苗。这里全体免疫的标准,还差很远。 " 我们能够接种的疫苗分为两种,国产的 Covaxin 和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研发、印度血清研究所生产 Covidshield,目前还没听到短缺的消息。" Swagata 透露道。 印度国产疫苗 Covaxin 但这两款疫苗,都难免存在让民众心生嘀咕的 " 污点 ",前者 Covaxin 在批准使用时,第 3 期试验还在进行中。而印度出于防疫宣传和政府公关的考虑,对于国产疫苗的不良反应、负面信息都披露很少。社交网络中关于疫苗的种种流言甚嚣尘上,导致很多民众对于这款疫苗并不信任。 后者 Covidshield 的研发方阿斯利康,其推出的疫苗在全球范围更是屡屡曝出负面消息,甚至一度被欧洲国家紧急叫停接种,由于它的 " 坏名声 ",人们对接种 Covidshield 的信心遭到沉重打击。 一位印度男子正在接种疫苗,但更多的民众对疫苗并不信任 对于印度这个 " 世界药房 " 而言,尽管连续多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 30 万例,国内疫情已成燎原之势,但要在掌握了解其结构特性的基础上,如何针对这些变异病毒开展重组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组合病毒,在短期内对南亚 " 病象 " 而言,似乎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 第二波疫情真的非常可怕,它正在随机杀人,特别是 45 岁以上的人,他们正在死亡。"Kumar 这样绝望地说道。 在孟买同样从事移动互联网工作的 Malik 今年 33 岁,他同样告诉看世界,在印度西部这个最大的港口城市,新冠疫情的扩散趋势 " 可能是现在全世界最严重的 "。在 Malik 看来,在印度许多感染者本可活下去," 非常多的生命由于缺乏氧气供应,以及那些政客迟缓行动而离开人世。" 德里一家医院在门口贴出告示:" 很抱歉,因为氧气供应不足,我们停止接受病人入院 " 原本适逢印度教的隆重朝圣节日 " 大壶节 ",莫迪政府没有叫停大量人群浸泡在恒河里的集会活动。随着失控的疫情态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Malik 口中迟缓的政府,开始行动起来了。4 月 25 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首席部长凯杰里瓦尔宣布,将新德里目前正在实施的封城政策延长一周,至 5 月 3 日凌晨 5 时。同时,马哈拉施特拉、拉贾斯坦等邦也相继宣布了更为紧急的封城措施。 " 我们现在正处于非常严格的隔离封锁状态之中,就连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商店,也只在上午 7 点到 11 点之间开门。"Malik 这样向看世界表示。 Swagata 也称,德里在一周前实施宵禁后,现在又增加了节假日禁足:" 对于德里的居民来说,现在不仅晚上 8 点至早上 7 点不能出门,就连周末也要待在家里。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十分怀疑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尽管他们都已经停止外出,我们都觉得,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活将变成地狱。" 宵禁时分,街上巡逻的印度警察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 · 库格尔曼看来,印度出现的新冠海啸,可以说是一系列因素促成的 " 完美风暴 ",比如,不断出现的变异病毒、参与人数众多的政治集会和宗教聚会,以及印度政府普遍的自大。" 它对一场危机反应迟缓,却过早地宣称已战胜了疫情。" 今年 1 月,莫迪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朋友们,在这个忧惧时刻,我给印度人民带来了信心、积极和希望的信息。此前有预测说印度将是全世界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据说印度将出现新冠疫情海啸。有人说 7、8 亿印度人将感染,还有人说会有 200 万人死亡。"" 朋友们,用其他国家的成功来评判印度的成功,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 18% 的国家,我们通过有效遏制疫情,使人类免于一场灾难。" 如今,整个人类都在担忧印度的疫情。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9:57 , Processed in 0.15877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