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年底开始,我国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比例呈现了一波上涨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率先从新冠疫情中走出来了——消费、投资、进出口均实现了较高增长,并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获得了更高的认可。 体现在数据上的表现就是:2021年前3个月的国际支付市场比例都超过了2%。但是在今年4月份,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金额较3月降低30.49%,同期全球所有货币支付总金额仅缩减11.04%。 使得4月份的人民币国际支付市场占比下滑至1.95%,而加拿大货币(加元)却逆势上涨至2.21%——即人民币全球排名由之前的第五名,降至第六名。加元正好相反,由第六升至第五名。 按照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开的信息,欧元区各国之间使用人民币的金额降幅更高,这也是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在今年创下新低的原因之一。对此,网友们如何看待呢?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难度依然较大 数据显示,在SWIFT体系下,美元一直占据首位。今年4月份,美元在国际支付市场所占的份额依然高达39.77%,继续是全球各国、地区贸易商品定价、交易、结算、支付的最主要货币。 欧元继续排第二名,4月的支付比例为36.32%。虽然看起来仅比美元低了3.45个百分点,差距似乎不大。实际上,这主要是由欧元区各国之间的经贸推动起来的,如果剔除欧元区,那美元的优势就高很多了。 第三名是英镑,4月份的国际支付市场占比为6%;日元排第四名,4月份占比3.45%;加元排第五,4月份占比2.21%;之后就是人民币、港币(占比1.24%)、澳元(澳大利亚货币,占比1.22%)等。 从数据上来看,虽然各个月份的市场所占比例略有不同,但波动性不大,仅几个或零点几个百分点而已。这一方面是因为,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的货币走向国际化是一个难度非常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SWIFT体系下,在现有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围栏”,美元优势相对稳固,其他货币难以“突围”。尤其是在美国主导下,各种已经形成的规则是有利于美元和美元资产的。 为了方便跨国间的支付、结算,为了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多样性,近年来包括欧盟、俄罗斯以及中国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跨境结算系统”。比如欧盟的SPV,据称已经和伊朗实现了支付结算。 我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2015年10月8日正式启动,并在2018年进行了二期投产运营。当前已经有1092家参与机构,包括42家直接参与者,1050家间接参与者。但与欧盟的SPV一样,当前规模较小,无法与美国主导的SWIFT相媲美。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7:10 , Processed in 0.13585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