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年人来说,高考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的国情下,“一卷定终生”并未改变。正因如此,家长、老师、学生无不关注着分数。每年7月,高考状元们也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对象。今天,我们就要介绍北京市第一位高考状元,她便是刘学红。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发起“上山下乡”的号召。于是,大批青年踊跃出发,他们将热血青春贡献在了祖国各地。出生于北京城里,刘学红自小备受呵护。求学路上,她勤奋拼搏,屡受好评。面对“吃苦教育”,她更是勇敢面对。不久之后,她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密云县高岭公社。 在密云县,刘学红一呆便是3年。挑水、砍柴、种地、栽苗、收割,干起农活,她浑身有劲,绝不退缩。在大队里面,她性格热情,善解人意。在脏活、累活面前,她抢着去做。因此,她倍受人们的赞许。另一方面,各类政策也出现了改变。 在特殊年代,刘学红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可是,她未能被保送进入大学深造。最后,大队里面仅有的名额被村支书的女儿拿到了。在不公面前,人们可能会自怨自艾,可刘学红却没有放弃希望。对于知识,她充满渴望。白天,她在田头挥汗如雨地劳作;晚上,她在月光下自学。 在刘学红看来,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收获。为了那一天,她必须坚持下去。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学红等到了绽放之日。1977年8月,国家又一次恢复了高考。这一年,上百万考生参加了考试。为了改变命运,年轻人们都捧起了书本。在偏僻农村,等刘学红收到消息后,她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 步行了数十公里,她和同伴抵达了密云县城,提前一天完成了报名。之后,刘学红开始了艰难的自学复习。此时,村里的人都主动分担她的任务。在一众乡亲们的帮助下,她这才挤出了时间。最后半个月,她将自己锁在屋子里,翻烂了课本,笔记写了一打又一打,埋首于案前,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1977年12月,刘学红踏入了高考考场。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她的表现尤为出色。一看到题目,她就奋笔疾书。多年以来,她坚持看《人民日报》、《青年日报》等书刊。因此,她积攒了许多生动详实的素材,更拥有精湛的文采。 那一年,刘学红没有想过未来。对于高考,她仅仅是想努力一次。要知道,数百万青年人一同参考,能被录取的一定是少数。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出炉。此时,刘学红还在田埂上忙碌,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她才吃惊地发现:上面竟然登了自己的作文。 在考场上,刘学红写下了一篇了《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篇文章情深意切,文理通达,极其动人。在阅卷现场,老师们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最终,刘学红的作文拿到了99分,距离满分仅差一分。最令人兴奋的是,刘学红的其他成绩也很优异。1977年,她夺得了北京市文科状元,并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6 19:24 , Processed in 0.153943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