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隔夜菜,真的不能吃! 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女子长期吃隔夜菜重度贫血晕倒 武汉的胡女士总是一次做两天的饭菜,每顿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加热一下。 前几天,胡女士在家中突然晕倒,医生检查发现胡女士属于重度贫血,究其原因是长期吃隔夜菜惹祸。
面对剩菜,不少人陷入两难的选择。倒掉固然可惜,但如果剩饭剩菜储存不当,又会导致细菌滋生,增加胃肠疾病、食物中毒的风险。 哪些菜应该毫不犹豫倒掉,哪些值得留到下一顿?如何科学处理“隔夜菜”? 01 怎样才算隔夜菜? 所谓“隔夜菜”,并不是单单指晚上剩的菜,科学点来说,放置时间超过 8~10 个小时,都属于隔夜菜的范围,比如说我早上做的菜,放到晚上吃,这也是隔夜菜。 导致食物中有毒成分增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致癌物,比如亚硝酸盐,即使加热也不能去除; 放置时受到了外来细菌的二次污染。 02 这两种隔夜菜,最好不要吃 隔夜饭菜并非绝对吃不得,大家也不必谈隔夜菜色变,有些隔夜菜依旧可以上桌,但这两种隔夜菜,该扔掉时千万别手软。 第 1 种:隔夜的绿叶菜 蔬菜本身的硝酸盐比较多,比肉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 部分绿叶类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类,煮熟后如果放置的时间过久,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便会还原成亚硝酸盐。 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清炒的素菜,还是凉拌菜都不宜长时间保存。 建议:绿色蔬菜最好在烹饪后四小时内吃完,最忌隔餐吃。 第 2 种:溏心蛋最好别隔夜 鸡蛋是一种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的食物,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双胞胎吃生鸡蛋感染败血症”的新闻。 其实,如果把鸡蛋煮熟煮透并及时冷藏(划重点),隔夜并不用担心,甚至放 3~4 天也可以吃。 隔夜鸡蛋有没有风险,关键在于煮没煮透,要小心的是:溏心蛋。 没有煮透的溏心蛋,杀菌不够彻底,存在被细菌污染的风险。如果不幸中招,可能会导致食源性疾病。 大家对于隔夜食物的种种担忧,深究下来其实就两个字:细菌。 食物有着丰富的营养,隔夜通常意味着放置时间较长(8~12 小时)。这样一来,一旦有细菌污染,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它们就会快速生长、繁殖,导致食物腐败变质,生成有毒、有害物质。 03 如何处理剩菜? 在剩菜处理方面,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宁剩荤菜,不剩蔬菜 放在冰箱里的荤菜,只要在吃之前彻底加热,可以保存1-2天,虽然损失一些b族维生素,但蛋白质可以完全保留,也不至于产生有害物质。 而蔬菜储藏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和维生素c、叶酸等在储藏和反复加热之后损失极其严重。 另一方面,荤菜再次加热时味道仍然不错,而蔬菜再热之后几乎失去其美食价值。 所以,一餐中应尽量把蔬菜吃完,而荤菜可以留到下一餐再吃。在荤菜当中,最应先吃完的是水产品,而肉类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2、合理冷藏 就是要小份小份的一起放到冰箱里面去,分开冷藏,这样子的做,每次就可以根据多少人吃饭拿出适当的份量出来就可以了。 3、巧用保鲜膜和保鲜盒 剩菜放冰箱之前,一定要用保鲜膜,或者是带盖的保鲜盒分装好,放在冰箱里面去,以免污染和串味。 4、剩菜和剩饭,彻底加热 所谓彻底加热,就是一定要把剩菜剩饭加热到100℃以上,保持沸腾3分钟。 如果肉块比较大的话,一定要把它变成肉丝或者是切成小块,或者是加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这样子来吃会更好。 吃多少,千万不要因为怕浪费而强迫自己全部吃下去。过量的食物容易导致超重和肥胖,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于该倒掉的剩菜和剩饭,还是要坚决倒掉的,或者是改做其它的用途,比如说用来做堆肥。 5、吃之前别大意 虽然冰箱的温度比较低,降低了大部分细菌的繁殖速度,但是有些细菌天生不怕冷,在冰箱里也能生长。 在较低的温度下( 0 ~ 5 摄氏度),嗜冷菌是主要造成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 所以,即使是从冰箱里拿出来了,食物也需要再做一次杀菌工作: 熟食吃前要热透,微波炉或者隔水加热都是不错的方法; 蔬果吃前最好清洗一遍或削掉一层,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除表面的细菌。 同理,哪怕是清洗过的蔬果,不管是冷藏还是常温,放置了一段时间后再吃,都需要再次清洗。 “隔夜饭菜”到底会不会致癌? 最后来解答很多人的一个疑问:”隔夜饭菜“到底会不会致癌? 支撑理由:经过一夜存放的食物,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加。当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 真相:隔夜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增长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只要一次性不吃几十公斤的隔夜饭菜,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4 13:14 , Processed in 0.132536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