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不出,她正挤开Omicron成主流毒株 近日,正当多国发出积极信号,认为Omicron的高峰已过,世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恢复往常之时,一个被称为“Omicron妹妹”的亚变种却再次让许多专家开始不安。 路透社、法新社等多方媒体报道:这款名为BA.2的Omicron的亚变种日前已经在欧洲多国引发病例的狂飙。英国已发现400多例,在丹麦,BA.2更逐步成为主流毒株,目前45%的新增病例都是感染的BA.2,挤开Omicron,跻身主流。 更“恐怖”的是,BA.2因为缺少“S基因脱落”特性,在使用核酸PCR检测时更难以辨识,也因此被称为“隐形版Omicron”。 Omicron高峰刚过,“妹妹”又来搅局,有专家发出警告:BA.2恐掀起新一波疫情! 先简单介绍一下:Omicron变种(B.1.1.529)目前有3个不同分支,分别为BA.1,以及BA.2和BA.3。世卫组织在去年12月23日报告,测序的病例中有99%以上是BA.1,但仅一个月时间, BA.2已泛滥。 根据“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GISAID)平台的统计数据,全球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1万多起BA.2个案,该毒株已经是印度和菲律宾部分地区的主流毒株,德国、丹麦和挪威的相关病例正飙升。 英国在发现426例相关病例的情况,21日将BA.2列为“正在调查的变体”;世卫组织WHO代表目前已紧急前往哥本哈根展开调查。 在“隐形版Omicron”已占新增病例45%的丹麦,近期新增感染病例同样“奇怪”激增,日增甚至超过3万例,这在Omicron病例逐渐下降的欧洲,很不寻常。 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BA.2的传播力,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TomPeacock指出,多个国家已看到它的持续增长,证实BA.2的传播力或较BA.1高。 而一则“9秒传染”的案例也令人心惊——据报道,巴基斯坦裔女子的两个儿子搭地铁上学,另外1名教师也搭乘同样的提的。监控录像显示他们都经过一个出站口隧道,3人都戴口罩,没有直接接触,距离也不近。 然而,就是这共处同一空间的短短9秒里,教师被感染了。 “诡异”的还有,尽管BA.2已经在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现踪,但至今都无法得知该变种究竟起源于哪里。 如此惊人的传播力和不断上升的感染数据让专家心忧,丹麦 Statens Serum Institut (SSI)研究员Anders Fomsgaard就表示,“有这样一种可能,已经感染了OmicronBA.1的人,很快也可能再次感染BA.2。因此,我们有可能看到2波Omicron疫情高峰。” 法国政府防疫专家、巴斯德研究所教授法拉奥尔也警告,BA.2亚变种恐在法国掀起新一波疫情。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BA.2更具“杀伤力”,感染症状依然与Omicron一样,轻症为主,住院率并没有引起显著上升,因此暂时不必过于恐慌。 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之下,很多人已经开始麻木了。且不说BC省卫生官的“将新冠当成流感对待”的防疫方针下“不检测、自我诊断、自我隔离”的神奇操作, 还有一批加拿大人已经抱着“去他的Omicron,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出去玩”的心态,开始了“报复性旅游。” CBC新闻今天排行榜第一条:“尽管有Omicron,成千上万的加拿大人依然在出国旅游” 何止是“成千上万”,数据显示,仅去年12月就有70万加拿大人出国旅游回到加拿大,今年1月1 月 3 日至 1 月 9 日这一周,还有 216,752 名加拿大航空旅客抵达加拿大。 一位居住在大温列治文的夫妇就在Omicron呼啸期间去墨西哥旅游10天。他们觉得假期过的很舒服,因为疫情,他们已经共有2年没有出国玩过了, “人生苦短,”58岁的丈夫表示:“我们需要感受一些温暖,我们很想念墨西哥。” 卡尔加里 The Travel Lady Agency 的老板 Lesley Keyter 表示,尽管有 Omicron 的威胁,客户们仍在预订旅行,客户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猛增了 30% 至 40%。 她说,客户的热门目的地包括欧洲、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 “人们说,‘听着,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已经推迟了两年的旅行,我不想再推迟了。” 是的,人生很苦短,但因此枉顾警告和传播病毒的风险,为了及时满足的快乐而任性旅游的结果,是新冠病毒一次又一次轻松地找到环游世界的途径,并且在这样一次一次的传播上,病毒不断升级自己,变得更具传播力,更能逃避免疫…… 这样的后果,专家警告过很多次,Omicron的出现也证实了此事。 可惜,人们不听不顾,疫情还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一回,隐形版Omicron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呢?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7:42 , Processed in 0.15022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