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韦神”的90后北大教师韦东奕,又火上了热搜,而且霸占了微博热搜前两名,分别是“韦神”和“哈佛曾为韦神打破校规”。 根据微博热搜话题显示,一个6人的博士团队4个月没解决的项目数学模型难题,托一位北大的朋友尝试请韦东奕来解决,结果韦神只用了一晚上就解决了。该团队为了感谢韦神,想给韦神一定的现金答谢,但是韦神表示太简单了不需要。后来,在他们团队的再三坚持下,为韦神充值了公交卡。 对此,有媒体采访了北大数学院院长,院长表示:此事有人发给他看过,别人做不出来,韦东奕能做出来是很平常的事。他还表示:“第一,韦东奕人很聪明。第二,他很专心做数学。他就是生活方式比较淳朴,我们尊重他的意愿。” 貌不惊人的数学天才一夜爆红 这位传奇人物已经不是第一次爆红,他初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还要从一条短视频说起。此前有位记者在北大进行采访,希望可以让学生谈谈在北大学习的感受,鼓励今年的高考学子,结果遇到了韦东奕。 在采访他时,记者把他看成了普通的北大学生。当时韦东奕的形象是这样的:手提一瓶矿泉水、拎着两个馒头,穿着外貌都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邋遢。 当时采访的情景是这样的: “您当年高考成绩多少呢?” “……我没有参加高考。” “您觉得什么孩子适合学数学?” “……不知道啊,感兴趣的吧……” “对高考数学有什么技巧建议?” “嗯…把之前的题做一遍,会好点吧…”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记者找错了人…… 采访中韦东奕透露说,自己高中时获得数学联赛山东省冠军,拿到过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也因此保送北大,现在已是北大老师。这番回答不仅让记者大跌眼镜,也令他迅速走红网络。 据北大数学系官网介绍,高一时期,韦东奕破格进入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在奥数班学习一年后,他凭借过人的天分和自身的勤奋,经过层层选拔后,得到了代表国家参加第49届IMO国际数学竞赛的机会。
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一直被认为是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比赛。他的成绩是:6道大题全对,满分。
在IMO上的惊人表现让韦东奕一战成名。一年后,韦东奕带着他的光辉战绩参加了第50届IMO,依然夺冠。在这场比赛上,韦东奕以1:7的时间比,“击败”了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陶哲轩。 2010年,北大向韦东奕伸出了橄榄枝。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被称为中国的“第一学府第一系”,在全校所有专业中排第一。 进入北大后,韦东奕再次名声大噪。2013年的“丘成桐数学竞赛”中,五个竞赛科目,韦东奕一人就斩获得了四个金牌: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周炜良银奖,并获得当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碾压了北大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科大。 2014年韦东奕获得了北大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2017到2019年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2019年12月之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央视网曾报道称,他的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速度奇快,在数学界,他被称为“韦神”。哈佛大学曾给出一系列优待条件,甚至愿意为了韦东奕打破校规,只要韦东奕愿意到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都被韦东奕拒绝了。
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曾说:“由于韦东奕动作太快,很快可以把别人文章方法和结果大大简化,所以有些大人物不敢轻易在文章发表前,提前放在网上。” 把数学课上成英语课 有同校女学霸向他表白 韦东奕走红之后,很多学生为了上他的课,早早地进入教室占座。曾经有一学期,韦神担任某门课的助教,老师笑着向同学们介绍韦神:“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不过韦东奕本人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坦言,自己的烦恼与上课有关,至今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韦东奕表示:自己教授的课程选课的人数和听课的人数比较少,开始可能有十几个学生,中期退课以后,基本上就只有5、6个人了。 韦神本人很谦虚,针对被同学退课的现象,他表示是自己讲课水平不高,他也表示会调整讲课方式,希望能够获得学生们的认可。 有学生表示上韦神的课感到很头疼,因为他的课实在是太难了。也有学生说韦东奕把数学课上成了“英语课”,因为他的板书上,满黑板都是英文字母,夹杂着一些数字,根本听不懂韦神在讲什么,实在是太难学了。
有人说,韦神与常人不一样,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事实上韦神也很希望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在为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断努力。 朴实、不善交际、数学天才,这样的韦东奕,引起了无数网友的敬佩,也有网友们很担心他找不到女朋友。网上曾有人曝料,韦神的爱慕者已经公开表白,还是同校的女神学霸,不过目前还没有报道证实韦神的感情生活。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3:00 , Processed in 0.13317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