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的上海,终于传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上海高铁、航班逐步恢复,且开始有序的复工复产! 媒体报道截图 只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逃离这座城市,仅16日当天,就有7000人抢到了从虹桥离开的动车/高铁票,而根据大数据显示,他们的主要目的地是广州和武汉。 这或许是人生下一站的选择,他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青春而靓丽 的背影,在离开时却大多身着防护服,表情决绝。 网络图 留下的人们还在坚守着生活,而离开的人们已经来不及伤感,他们还要奔赴人生的下一站。 这就是上海解封之后的众生相。 01 六旬老汉,带着妻子的骨灰走了 离开上海,最为悲怆的一枪或许是由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打响的。 这位名叫黄建才的老人拖着长长的拉杆箱,徒步7个小时20公里,从老闵行走到了虹桥火车站。 6旬老人黄建才 他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座承载着他妻子病痛的城市,带着妻子的骨灰,返回老家。 他来到上海的理由很简单,他的妻子病了,淋巴癌;从2020年开始,他和儿子就轮流带着老伴从常州到上海看病。 今年4月,妻子的病情突然恶化,而这正是上海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黄建才老人选择了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因为此刻儿子已经返回常州照顾家里的生意,他不能留着妻子孤零零的一个人…… 6旬老人黄建才 就这样,黄建才老人在疫情下的上海陪着妻子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天。在拿到了亡妻的骨灰和死亡证明后,他拖着行李箱,开始了那段7个小时的徒步之旅——然后他就被车票挡在了车站门外。 那时,虹桥站每天可以出发的旅客量,只有1100人,这对于有2500万人的巨型城市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要知道在1年前,虹桥车站一天的旅客量高达37.2万人。 于是,黄建才老人在车站枯等两天后,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只是,这段路对他来说又意味着新的痛苦:他的妻子即将被安葬,而他却不能参与这场重要的仪式: 因为,他要去隔离了。 02 回家,花一万块钱也要回家 离开上海,没有人知道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等待,对于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来说都不亚于一次西西弗斯式的折磨——永远无法买到的车票和永远推不上山顶的石头,或许在人们心中一样沉重。 于是,终于有人在这场等待中爆发,这名老家黑龙江的男子花了一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准备独自开车回乡。 花万元买二手车开车回乡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2000多公里的严峻挑战:因为车子已经快到报废年限,车况未知,他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完这场2000多公里的极限拉力。 万一,车子抛锚?或者,轮胎漏气?甚至…… 但是忐忑的心情终究是敌不过对故乡的思念,他一路顺利的经过了滨州、唐山、吉林、哈尔滨,在两天后,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庆。 他的心情十分愉悦,因为他觉得,在自己的家乡隔离,有盼头。 03 离开时也没能体面 在万人离沪,千万人抢票的背景下,最近还有一个热搜显得特别扎眼: “上海警方通报黄牛加价倒卖离沪火车票,已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 警方通报 根据媒体报道,一名男子加价500元之后,抢到了从虹桥火车站离开的票。 而就警方抓到的6位黄牛里,付某某加价2200倒卖两张火车票、魏某加价3500倒卖7张火车票。 报道截图 虽然我们都知道,黄牛已经是火车的传统艺能,但是在疫情当头,仍有人在扮演着令人恶心的角色。 或许,对于有的人而言黄牛是他们的“大救星”,只要多花上几百块,就一定能回家,这比希望渺茫的抢票来说,又多了几分保险。 只是,这种助纣为虐的行为,却让更多的人无法回家,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刷新“抢票小程序”,然后迎来新一轮的无奈。 但是,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如此想要离开上海的时候很多人的回答却出奇的一致: 为了生存。 离沪男子 记者曾经采访到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她花了900块找了辆黑车将她送到车站,为了工作,她必须要离开上海。 “很舍不得上海,但不得已也要离开。”这是这位姑娘的原话,也是很多离开上海人的内心独白。 离沪人员 这座城市承载了他们太多希望和青春,但是他们现在,要在其他地方开始人生的下一站旅途。 只是,他们的下一站又在哪里呢?没人知道。 04 异乡的冒险仍在继续…… 说实话,现在离开上海,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抢票,房租退租,去哪里,物流……这里的每一个字,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几千上万的成本,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先生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话题,叫做#上海返乡互助#,人们在里面交流着关于故乡的只言片语,哪里能自费隔离,哪里干脆不让回…… 微博截图 来时怀揣梦想,别时满身狼藉。 只是目前,上海已经开始逐步解封,“烟火气”逐渐回归,人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或许“逃离”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这里仍是那片富有生机,滋生梦想的土地。 至少,先生希望这样的万人大逃离永远不要再上演。 希望我们能在自己的城市,找到那一份扎扎实实的归属。 延伸阅读 妻子患癌到上海看病在疫情期间去世 丈夫的行踪看哭无数人 两个月前,60岁的黄建才带着妻子殷桃香来到上海。 殷桃香不小心患上了淋巴癌,他们跑了很多地方求医问药,上海是他们的最后一站:因为殷桃香终究没有战胜病魔,近期刚离他而去。 他们在刚到上海的时候疫情的局势并没有那么紧张,殷桃香住进了医院化疗,他就呆在她身边陪着。 在治疗的期间,上海的疫情突然汹涌起来,黄建才也得知了情况,因为呆在医院中他心里稍安。 “医院总比其他地方安全。” 确实,对于病人和家属而言,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医院更令他们安心。 但环境安全是一码事,妻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又是一码事,医院也不能保证所有病都能百分百治得好,更何况是癌症。 他的妻子身体每况愈下,哪怕他一直在乐观看待,依旧难挡死神的降临。 5月4日,殷桃香的病情突然恶化,整个人陷入昏迷状态,医生抢救了两天,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她的生命。 妻子患癌去世 5月6日,医院宣告殷桃香死亡。 即便黄建才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依旧难以接受。 “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突然离开,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第二天,殡仪馆的车停在医院门口,带走了她的一切,前一天还躺在床上的妻子,再次回到他身边的时候,已经躺在冰冷的骨灰盒里。 他特意留下了一个行李箱,因为他早就打定主意,要把妻子的骨灰带回家。 “我一定要带她的骨灰回家。” 丈夫带她的骨灰回家 那时候的上海还未宣布社会面清零,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出行不便。 他们的家在常州,而上海虹桥站每天只有一班车能到常州。 他不知道怎么买票,也不会网上购票,最后只能无奈的让家里人帮忙。 上海对他们夫妻俩来说是座陌生的城市,妻子离世后,他一刻也不想多呆,只想让妻子早点魂归故里。 票还没着落,他已经启程去车站。 “不能让她一直在外面漂着。” 从医院出来的时候,街道上空空荡荡。 医院到车站有20多里路,因为疫情的缘故,他只能走过去,有人告诉他步行需要5个多小时。 他不认识路,也不会用导航,他只能边走边看,如果看到有过路的志愿者或者其他人,就上前去问一嘴。 5个小时的路程,他从下午1点走到了晚上。 他一直在路上,也只有逢桥的时候才会放慢脚步,因为他老家有一个说法:亡灵无法自己过桥,必须喊名字带着过桥。 “她不认识路,不喊的话会跑丢掉。” 所以每一次逢水过桥,他都会一遍遍念叨: “殷桃香,你跟我走,我带你回去。” 黄建才 看到这,忍不住有些泪目。 去年,也有两个至亲离我而去,时间相隔不到三个月。 在我老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依旧清楚的记着,那时候从殡仪馆出来,我抱着用布蒙上的骨灰盒,喊了一路: “爷爷,我们回家了。” 这种确实是虚无缥缈的事情,我一般是不信的,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却忍不住会去做。 所以,对于黄建才的所作所为,我特别有感触。 晚上七八点,黄建才终于赶到了车站,但那时候已经没有回常州的车。 他在车站附近找了个角落,靠着行李箱,仿若与妻子相互依偎,而后静静的等待家里的消息。 或许是上天的垂怜,第二天家里就传来了好消息。 车票,抢到了,他松了一口气。 “终于能带她回家了。” 他成功踏上了归途,几个小时后他通过车站把行李箱交给了儿子。 在儿子接手行李箱的那一刻,他念叨着: “殷桃香,儿子来接你了。” 老家准备好了墓地,亲人也就会前来吊唁,而他,陪着妻子走完了最后一程,该去隔离了。 他无法亲眼看到妻子入土为安,但心里却很安定。 因为他清楚,妻子已经回家了,也会懂得他的难处。 平淡且真挚的感情,总是更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上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已经是去年,零下24°C的街头,一位老太突发急症离世,丈夫在赶到现场后解开自己的棉袄,紧紧的将其抱在怀里,一抱就是数个小时。 路人看不过去想把他搀扶起来,却被谢绝: “我不冷,我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网络图 这是无数人向往的婚姻,也是无数人羡慕的感情。 没有轰轰烈烈,就像一潭清泉,只有细水长流,此世有如果有这么一个爱我的人或我爱的人,是一种幸运。 只是,这样的感情似乎很多时候都发生在老一辈身上,所以我们也越来越羡慕他们。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我也想要这样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守候,互相理解、互相依靠,结婚、生子... 到老的时候,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看着对方的白发,相视一笑。 我相信这样的爱情,会有的,会找到的。 无论是你,亦或是我。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4:54 , Processed in 0.13743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