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找我吐槽。 她女儿去年升初一,全家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腾出了家里空间最大、采光最好的卧室,给孩子打造了一间书房。 女儿一回家,家里人连话都不敢大声说,生怕打扰了孩子。 她想着,孩子在这样窗明几净、独立安静的环境里学习,能够更加专心、自觉。 可事实却“啪啪”打脸。女儿写作业越来越拖拉,每次都能磨蹭到半夜。 有一次,朋友偷偷推开门缝想要一探究竟,却发现孩子压根没在看书。 一会摸摸这,一会抠抠那,后来索性躺到床上玩手机去了...... “我当时就火了,给她一顿臭骂,真是要被气死了!” 她说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都是搬个凳子写作业,搬哪是哪,从来也没让大人操心过。 而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专属的书桌书房,为什么反而这么不自觉呢? 2 书桌摆在哪儿 影响着孩子的自律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员四十万靖的经历。 他家老大,从小就不爱在书房写作业,反而特别喜欢在客厅的餐桌上写作业。 弟弟妹妹在客厅里追逐嬉闹,大人总担心太吵会影响老大学习,可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回自己房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孩子喜欢的其实不是客厅,而是那种呆在家人身边的感觉。 后来,他花了6年时间,走访了200个学霸家庭,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那些自律专注、成绩突出的孩子,大都不喜欢单独在自己的房间学习,而是更愿意在家里的公共区域学习。 比如学霸A,家里放了一张大桌子在客厅,可以当乒乓球台,孩子回来可以和爸妈一起打几下球,一起说话聊天。 这里也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孩子学习,爸爸看报,妈妈在旁边不远处做家务。 A说,跟父母呆在一起,自己会更安心,学习也会更加认真。 多数父母都以为,一个独立安静、功能齐全的书房,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空间。 可恰恰相反,自己一个人单独学习写作业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分心、走神。 电视剧《小舍得》里,欢欢总是被父母要求一个人在书房里写作业。 偶尔弟弟过来了,爸妈便会如临大敌般将弟弟抱走,生怕打扰了欢欢学习。 可是,欢欢写作业的时候特别爱开小差,爸爸不进来盯着,她就偷偷看漫画。 遇到题目做不出来,她就开始抠橡皮,心情也越来越郁闷。 脑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在工作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孩子身体和情绪上的感受,也会刺激大脑。 倘若把孩子放到没有任何人气和杂音、甚至是紧闭房门的空间里,他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写字台前,要与睡魔作斗争,要拒绝手机和游戏的诱惑,还要面对很多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难题.....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种强烈的被“孤立”感,大脑自然很难集中精力思考。 当学习变成了孤军奋战,孩子很快就会失去主动的欲望。 孩子的书桌摆在哪儿,会影响他学习的心情和效率。 3 家人的互动里 藏着孩子自觉主动的秘密 四十万靖还提到了一个学霸D。 他的房间朝南,采光也好,可他却从来不在自己的书桌上学习,而是拿着一张可折迭的小矮桌,跟在妈妈身后。 妈妈在沙发上休息,他就把小矮桌搬到客厅。 妈妈在院子里晾衣服,他就把小矮桌搬到树荫下..... 妈妈干活的同时,能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松散的督促状态,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D遇到难题时,可以及时向妈妈求助;妈妈看到D认真学习的样子,也会及时给予夸赞,帮孩子树立信心。 这时,书桌就成了孩子与父母情感联结的“工具”。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李钧雷教授曾说过,我们和孩子之间,最缺的是人与人的互动。 他还强调,和大人的眼神互动、整体观感全方位的接触,会激发孩子的发展欲望,这是任何高科技都没办法取代的。 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自主自觉,家人的陪伴、温暖的氛围、快乐的沟通....这些真实的感受,比什么都重要。 还记得那个在案板下学习的小女孩恩雅吗? 父母用纸箱和木板,在狭小的空间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小书桌。父母在案板上卖卤菜,孩子在案板下聚精会神地上网课。 周边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可是小女孩却依然十分专注和投入,脸上也没有丝毫不悦和烦躁。 当有人问她:这个小书房你觉得怎么样? 恩雅说,自己喜欢在案板下学习,因为这样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她能看到爸妈忙碌的身影,想说话的时候也不会孤身一人。当她有不会的题目时,也能马上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说,有了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好的房子,多贵的书桌,而是能和父母待在一起。 只有孩子跟父母、家人同处在一个大环境中,一起聊天、交流、学习,孩子才能在这种正向互动中感受到温暖和乐趣,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 孩子内驱力的背后,离不开良好的亲子互动,还有父母的用心与陪伴。 4 好的家庭布局 养出学霸孩子 家里的学习环境怎么布置,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出一个自律自觉的孩子呢? ▎客厅里放一个开放式书架,电视机可有可无 客厅是现代家庭的活动中心,倘若最显眼的位置放的是电视,那孩子放学回来自然无心学习。 很多父母下班回家,习惯了往沙发上一躺,打开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湖南有位爸爸,为了让儿子爱上读书,在家里建了个“图书馆”。 儿子2岁的时候,藏书已经达到了2万册。如今,十年过去了,儿子早就喜欢上了阅读。 ▎买张大桌子,创造一个全家人的共享空间 绘本《幸福的大桌子》里,兔奶奶一家八口所有的幸福时光,都离不开这张大桌子。 它们在这里吃饭、喝茶、聊天、休息,兔奶奶年轻时候,还会在桌子上烫衣服、做蛋糕、剥豆子、补衬衫。 而孩子们,就在桌子上读书、写作业、画画、下棋。有时候学累了,还会躲在桌子底下玩捉迷藏,过家家。 在餐厅或者客厅摆上一张大桌子,能够让家人之间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也会更近。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全家人都能够自由加入交谈的共享空间里,学习氛围更好,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我表姐家的孩子,去年刚刚考上了一所985重点大学。 他们说,每天晚上,他们和孩子都会有个固定的学习流程。 就是一家人坐在桌前一起讨论孩子的作业,有时候是数学,有时候是历史,大家自由发言、讨论、解答。 孩子不断提问、思考、讲解的过程,能激发他学习的动力,还能进一步巩固知识。 ▎打造“游击式”阅读角 我家在装修的时候,除了客厅放弃了传统“沙发-茶几-电视”布局,用书柜取而代之。 在其他各个角落里,还布置了各种小的“阅读角”,保证孩子随手就能拿到可以看的书。 比如: 餐桌的边柜上,放了一些孩子爱看的绘本; 阳台采光比较好,放了一个小的积木桌兼学习桌,旁边有个小型书架,放着识字卡、练字本、绘画工具等; 儿童房的床头,放有一些晚安故事,睡前我或者爸爸会陪孩子一起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书本的种类也可以随之变化。 这一点点的小心思,就能让阅读和学习完全融入了孩子的生活。 ▎偶尔变换家庭布局,制造新鲜感 在四十万靖走访的那些学霸家庭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学霸喜欢变换学习地点,因为新的环境,会给孩子的大脑带来新的刺激,有助于孩子更高效自主地进行学习。 所以没必要非要求孩子每天固定在一个地方学习。 最好的办法,是让家里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的场所,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可以移动的小书桌。 每隔一段时间,还可以调整客餐厅、儿童房的装饰和布局,给孩子制造新鲜感。 对于孩子来说,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和谁在一起学习,才是问题的核心。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与其费尽精力帮孩子打造一个看似完美的书房,不如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有回应的、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2 15:41 , Processed in 0.13911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