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英国将香港主权移交给中国, 结束了对香港150多年的统治 。 在历史上,香港这个名字来源有多种版本,此处暂不冗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多数史学家承认,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与大英帝国先后签署了三个条约,最终将这片位于中国南方沿海的陆地、岛屿和港湾、水域割让和租借,才真正使香港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上述三个历史条约为香港留下“割让”三部曲。在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之际,BBC中文概要回顾这段历史的前因和后果。 序曲:“无与伦比的良港” 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如日中天,势力辐射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是英国与清国之间存在巨大贸易逆差。 大清乾隆朝有过马尔戈尼访问寻求通商被婉拒的事件。嘉庆朝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外交官阿梅士德勋爵(Sir Amherst)再度率团访华,商讨通商事宜,最终因一礼仪纠纷导致使命未能达成 —— 他不愿向中国皇帝行跪拜磕头礼,嘉庆皇帝一怒之下将他赶走。此事载入史册,人们耳熟能详。 使团出境前在香港停留。刘蜀永的《简明香港史》(第三版)记载,当时一名随团访华的史学家看到了当时英国许多人眼里荒芜、肮脏、毫无价值的这个港湾的潜力:“从船舶进出的便利和陆地环绕的地形看,这个港口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 阿梅士德勋爵后来被派去印度当总督,他出使中国没能做到的事,后来竟由于鸦片贸易而无意间做到了。 鸦片贸易扭转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的局面,还为英国毛纺织品打开了东方市场,英国纺织品销往印度,印度鸦片出口中国,再把中国的茶叶和丝绸销往英国,形成利润巨大的中英印三角贸易链。 诸多史料记载,尽管清政府最高层深知鸦片输入危害,但是清政府中央与地方势力一段时间内在如何处理对外贸易——特别是如何与外界打交道问题上意见不一。最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强势禁烟派强行收缴英商鸦片,“虎门销烟”最终导致军事冲突。英军舰队很快击败清军,迫使清政府谈判。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包括鸭脷洲和附近岛屿) 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签订,英国称其为 Treaty of Nanking 《南京条约》,清政府则称其为《万年合约》、《江宁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割地赔款条约,打开了闭锁的国门,被中国史学界认为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Unequal Treaty)的称谓是1920年代由中国国民党最早提出的,最初用来指西方列强与满清和北洋政府签署的一系列条约。 1923年1月1日,中华民国先总理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提到“与各国立不平等之条约。至今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之地位矣。” 这个概念类似于十八世纪西方法学界开始使用的“强加条约”(Imposed Treaty),都是指武力胁迫下签署的条约,也有“战败条约”的说法。 直接导致《南京条约》签订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 1842 )。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朝将香港岛(连同鸭脷洲和附近岛屿)永久割让给英国,向英国政府和商户赔款白银1470万两,并开放五口通商,包括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 条约1843年6月26日经两国君主批准正式生效。 下面何有很多内容,点击这里看原文。。。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6:06 , Processed in 0.12894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