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高光时刻 随着蝉翼屏的推出,柔宇开始迎来各路资本的争相追逐。 截至2020年5月,柔宇一共完成9轮共计61.97亿元的股权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深创投、IDG资本、基石资本、中信资本、源政投资、前海母基金、尚乘集团、越秀产业基金、盈科资本等。 最高峰时,柔宇估值一度达到522亿元,是当时成长最快的科技独角兽企业之一。 在资本的支持下,2018年中旬,柔宇宣布量产类六代的全柔性显示屏。同年10月,柔宇又抢在三星之前,正式发售了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柔派”。 柔宇对自己的手机十分自信。次年2月,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通讯大会上,三星与华为都把折叠屏手机放在一个玻璃罩里,像保护一件艺术品,而柔宇却能让受邀前来的媒体记者任意把玩。 也是从那年开始,在深圳宝安机场出口的必经之路,立起了一棵高5米、挂满500余片柔性屏的“大树”。 这个装置叫做柔树,屏幕来自柔宇,从机场抵达深圳的人都能看到它。它就像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名片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柔宇科技的估值暴涨和备受关注,也让创始人刘自鸿水涨船高。 他不但在2020年以145亿元的身价,位列《2020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第15位,还成为青年企业家的代表,开始接受各路领导的考察,频繁亮相各种活动。 最高光的时刻应该是在2018年。 那年5月,刘自鸿作为科创企业代表,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中国科协成立 60 周年座谈会”。 面对主要领导,刘自鸿慷慨激昂地讲诉柔宇的发展和愿景,他仿佛看到柔性屏的世界正在包围着他。 四 饱受质疑 在柔宇估值一路高涨的同时,质疑也同样围绕着柔宇。 在大家看来,与超高融资额对应的应该是不菲的成绩。然而无论是折叠屏手机的销量,还是合作的下游厂商客户数,柔宇的进展都是差强人意。 即使是已经官宣的合作伙伴空客和LV,外界都没有见过除了展示样品之外的量产产品。 究其根本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柔宇过于超前的技术路线。 过去几年,包括三星、京东方在内的传统显示屏厂商主导的柔性屏技术路线是LTPS 路线,使用的背板材料是低温多晶硅。 但柔宇却与众不同,走的是自主研发、独一无二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路线(ULT-NSSP),使用的是非晶硅材料。 刘自鸿经常在公开演讲中强调,柔宇的技术路线在成本、良率、显示性能和可靠性上均领先于三星路线,但往往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技术细节。 为了验证自己的技术路线具备前瞻性和竞争力,柔宇必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并大规模量产。 不过由于显示屏是个重资产和长周期的行业,柔宇起初其实并不想自建工厂,而是想验证好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路线后,将解决方案打包给有资源和生产经验的传统面板厂商。 但面板厂商却希望,柔宇先提供技术和产品路线图,在生产线上跑通后再签合同。刘自鸿担心泄露技术机密,没有同意,最终才决定自建产线。 用他的话来说:“一些选择是被逼出来的。” 但在一些面板行业人士看来,是否自建产线并不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主流做法就是自己包揽设计和生产,基本上不存在代工的可行性。 于是2015年底,柔宇开始在深圳龙岗区坪地建设“全球首条类6代(5.5代)全柔性显示屏生产线”。按照规划,一期产线每年能生产280万片屏幕。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增至约880万片。 不过由于缺乏经验,柔宇产线的建设效率较低。从立项到一期正式投产,柔宇整整用了2年半的时间,而同行维信诺只用了1年8个月。 另外,柔宇的资金利用效率也稍逊一筹。深天马和维信诺的 5.5 代柔性屏产线的投资都在 45 亿元左右,而柔宇一期工程则花了60亿元。 更加糟糕的是,2017年10月,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OLED产线宣布量产,比柔宇5.5代产线的投产还早了半年之多。 这是柔宇融资路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竞争对手更加先进的产线开始量产,柔宇在资本市场拿钱变得愈加困难。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2-16 08:51 , Processed in 0.16227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