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战略摇摆 产线建设虽然耗费不少,但终归是建了起来。随着规模化的量产,柔宇不但现金流能够越发健康,技术迭代也能随之加快。 不过遗憾的是,这条5.5代产线自建成之后,就从未满载满产过。背后原因,是柔宇在商业化路线上的战略摇摆。 一直以来,柔宇有两条商业化途径。 一条是To B,做柔性屏供应商。这也是大多数面板厂商的共同选择,下游客户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等。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能大规模采购标准化产品的手机厂商。 另一条是To C,直接做柔性屏电子产品,如自己做折叠屏手机。这条路上,目前只有柔宇一家。 柔宇曾经尝试过给手机公司提供屏幕,但柔宇屏幕的技术特性,使它难以满足一些手机厂商的要求。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柔宇非硅技术路线的一个短板是电子迁移率较低。为了保证电流通过的效率,晶体管就要做得更粗。 这无疑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屏幕的黑边较宽;二是屏幕的颗粒感更强。显然,客户的消费体验会大受影响。 据一位国产手机厂商人士透露,他们曾和柔宇开过技术沟通会,后者不太追求工艺上的提升,而是更多强调自己的柔性屏可以放在很多设备上,所以最后没有达成合作。 令人感叹的是,柔宇没有继续改善产品缺陷以专注服务手机客户,而是从2017年开始选择了另外一条商业化路径——研发自有品牌的折叠屏手机。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因为在当时的国内手机市场,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和vivo组成的头部阵营,占据了近8成的份额,others 的份额正持续跌落乃至消失。 柔宇要想杀出重围,需要具备以下多个因素: 柔宇的柔性屏技术独一无二; 柔性屏是下一代手机竞争的关键要素; 柔性屏手机市场在快速爆发; 大量的资金支持; 柔宇需要具备除研发之外的产品、品牌、渠道等综合能力。 但从现实来看,柔宇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一名柔宇员工在入职培训时,曾问过管理层为什么要做手机。得到的回复是: 其一,投资人希望柔宇更快做出让人看到的产品,因为柔性屏幕是新东西,需要做产品打样; 其二,团队觉得做手机不难,花些时间和资源就能做出来。 于是在资本的压力下,亟需新故事的柔宇开始研发手机。2018年10月,柔宇抢在三星之前发布了“全球首款柔性屏手机”,一时意气风发。 不过由于好大喜功,提前泄露高通计划在年底发布的新处理器,柔宇未能获得首批芯片的供应。所以柔宇首款柔派手机的实际交货时间,还是要晚于次年才发布的华为和三星。 除了交货时间晚,柔宇手机的产品体验也是差强人意。 有粉丝曾向柔宇反馈手机滑动时的画面拖影问题,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华为不是也有这问题”,“这可以解决,但没有必要”。 柔宇手机的折叠方式也深受消费者的诟病。当时折叠屏有内折和外折两种,柔宇选择外折,牺牲了耐久性。 一位柔宇手机用户就曾抱怨,手机刚买2个月,屏幕已经磨破。之后送到官方指定的维修公司,竟然要用2499元换屏,直呼后悔。 据一位接近柔宇的人士透露,柔宇之所以选择外折,是因为内折需要一块非柔性外屏,刘自鸿觉得采购其他公司的屏幕“没面子”。而其他品牌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几乎都选了更加实用的内折。 如果这个情况属实,那简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所以事实上,即使柔宇手机比竞争对手要便宜几千元,它的销量依然是惨不忍睹。 据柔宇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柔派手机平均单价为5985元,其累计销量不超过1.5万部。到了下半年,据《清流实验室》报道,柔宇开始处理卖不出去的手机存货,一批流入华强北的柔派 1 手机,定价从 8999 元降为了 3000 余元。 当然,除了自身因素,柔宇手机销量暗淡跟整个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总量也不无关系。毕竟2019年全年,包括三星在内的所有品牌折叠屏手机一共才卖了50万部。 至此,柔宇的手机战略基本上可以宣布以失败告终。 六 危机爆发 手机战略的失败,不但让柔宇无法通过手机实现造血,还把自己放在了潜在客户的对立面。 2019年1月,小米总裁林斌在微博宣布小米做出“全球第一台折叠屏手机”。 柔宇时任副总裁樊俊不服,随即在朋友圈发长文指出“第一台折叠屏来自柔宇”,指责小米撒谎、价值观有问题,而刘自鸿不久也加入喊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 这种态度和立场,让小米、华为等本应是柔宇客户的手机公司,最后全都成了竞争对手。 两条商业化路径都没有走通,每年还要有大量的管理、研发和建设投入,柔宇的亏损可想而知。 据柔宇向科创板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20 年上半年,柔宇累计营收 5.17 亿元,主要来自企业解决方案和消费解决方案,但累计亏损却高达 31.95 亿元。 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同时,柔宇的融资途径也逐渐受阻。 自成立以来,柔宇一共获得 9 轮总计61.97 亿元的股权融资,和 36.53 亿元的债权融资。 不过自2020年5月获得最后一笔F轮融资后,柔宇再也没有宣布过新的融资消息。 除了一级市场的不顺,柔宇的多次冲击上市也未能成功。 2020年初,柔宇开始尝试在美国上市,但后来主动取消了计划。到了2020年12月,柔宇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但在三个月后也撤回了上市申请。 融资受阻、造血不足、持续亏损,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柔宇的资金链濒临断裂,危机开始逐步爆发。 据柔宇总经办相关人士透露,2021年4月初,柔宇账上只剩不到1亿元人民币现金,已经开始拖欠管理层的部分工资。而在此之前,柔宇已拖欠部分供应商的结款半年到一年。 到了2021年11月,柔宇基层员工的全额工资也无法顺利发放。此后的好几个月,柔宇员工等来的都是一封来自公司的邮件:正在积极推进融资工作,敬请谅解。 只是员工们的耐心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最后各种怨声载道开始此起彼伏,“柔宇不行了”的消息也在公共舆论场甚嚣尘上。 这对柔宇的融资和合作无疑是雪上加霜,作为创始人的刘自鸿感受最为深刻。2021年12月9日,他就在朋友圈转发了文章《马斯克追忆破产边缘》,并配文: “其实,谁都有过不容易。在人生至暗时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碳,唯一能做的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4 23:54 , Processed in 0.153196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