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红码了,他们在桥下等待好消息
一名准备在广州大桥下过夜的外卖员搭起了帐篷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屾淼疫情突然暴发,一群“红码”人被困在广州大桥下数日,露宿与核酸成为日常,他们都在等待好消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屾淼 发自广州 编辑 / 韩茹雪
来到桥下
见到王新军,是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桥南侧的桥洞下,这个中等个头的中年建筑工正在借一名外卖员的电单车给手机充电。这是11月13日晚上10点左右,也是他在这露宿的第三天——从11月11日起,他成了“红码”人员。
王新军周围有好几个外卖员,远处的桥墩下也有几个。还不到睡觉的时间,桥洞下依然人来人往,他们或坐或躺或趴在供路人休息的长石凳上,大多在刷手机。除了外卖员,还有几个打零工的人,大家已经各自找好了铺位,准备今晚在此过夜。他们因为相同的原因——红码——聚到了这里。
他们中很多人从11日那天便开始在此露宿。根据官方信息,11月11日0时至24时,广州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921例,其中大多数病例出现在海珠区,尤以人员聚集、卫生条件较差的城中村区域为主。即日起,海珠区开始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管控。
▲11月5日,海珠区客村,防疫人员正在转运高风险封闭区内的人员 图/人民视觉桥洞下石凳的长宽正好可供一个成人伸展开来平躺,体形小一点的还能翻个身。石凳已经被占满,来晚的人也能在桥墩旁的地面搭个窝。不远处的公共厕所有自来水,可以将就洗漱和喝水。
天气预报说11月13日海珠区最低气温19度,但夜里依然燥热,出门的路人基本都穿着短袖单衣,在桥下睡觉披两件衣服就行。除了吃饭,别的在这勉强都能解决。王新军今晚过夜的地方,能看到珠江对岸的广州双子塔,以及去年刚建成的网红景点海心桥,灯光照得桥身一片白。
▲11月13日,一位外卖小哥在珠江边垂钓 图/人民视觉王新军平时住在海珠区广州大道边上的客村北约。相对于附近的城中村鹭江、康乐或下渡,客村北约是这一带城中村里最小的一个。与鹭江、康乐那边高度聚集的服装行业从业者不同,客村北约住的多是外卖员、餐厅服务员之类的打工者。
王新军在这里拥有一间单间,是他每个月花800元租的,但进入11月以来单间一直没怎么用过。这些天他几乎一直在天河区做事,做建筑短工,今天跟这家、明天跟那家,基本睡工地宿舍。
海珠区政府近期公布的防控政策显示,自10月下旬这轮本地疫情刚刚抬头以来,王新军租住的客村北约不曾被纳入管控区,但早在11月初,村口就被铁栅栏堵住,村里的居民只获准在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外出采购,其余时间不允许进出。10日那天,王新军趁着村子开放采购的时间,回住处洗了澡和衣服,小睡半小时,然后在临近下午3点的时候离开村子,前往天河区继续干活。
在天河区过了一夜,11日,一早干活前扫码做核酸,红码了。
活干不成了,王新军赶紧找到工地所在居委询问怎么处理。居委叫王新军赶紧回海珠区的住处,他还被告知,如果自己是阳性并造成疫情传播,需“后果自负”。疫情三年来,这是王新军第一次被赋红码,他有点紧张。来不及多想,王新军匆忙往海珠区赶。途经广州大桥时,他发现桥已经被封上了,把关的警察告诉他,“进去就出不来。”王新军想了想天河那边居委的警告,还是进了海珠区。
▲防疫人员在海珠区一处老城区的街道入口处检查通行人员的健康码以及核酸状态 图/人民视觉王新军旁边的两条石凳上分别睡着的都是外卖员——张攀及其堂姐夫,两人原本住在离客村北约不到一公里的下渡村。
先被封的是张攀的住处,6日下午1点半,在外奔波了小半天的他准备回家休息一下,却发现村口拉起了围栏,许进不许出。外卖员困不起,张攀没多想便离开了,调头回到平时跑单的越秀区,借宿在一个同事家。
继续工作,每天做核酸,张攀以为没什么大事,只是要在越秀区多待一阵子,10日那天他还专门买了些衣物被子。
11日早上7点醒来,张攀照例看一眼穗康码,红了。总不能连累同事,张攀当即返回海珠区。这时村子已经完全不让进去了,他问房东红码了怎么办,房东也不清楚。村口有个红码核酸点,限本村居民凭票做检测。隔着村口围栏,房东递给张攀一张盖有“下渡经济合作社”公章的红码核酸检测票。检出阴性,红码仍在,张攀和堂姐夫以及附近的很多外卖员因此来到桥下,等待变绿。
▲房东给张攀的红码核酸检测票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