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放假过年了,憋了许久的出国游,被不少中国家庭提上议程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太多人无法自由出行了。现在是否会出现报复性的旅游和消费? 但一方面,中国的疫情管控政策放开了,中国人想出去,很想出去;另一方面,疫情的“快速过峰”,导致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就有数亿人感染。 前不久去意大利的航班上,乘客中有一半的中国人都是新冠阳性。各个国家也因此对中国的入境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我只想从中国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谈谈,大家还是保持平常心吧。 01 不少国家率先表示了对中国防疫放开的支持。 从1月8日起,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中国出入境旅游逐步恢复。泰国、俄罗斯、柬埔寨、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新西兰、新加坡等多国,热情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 比如,泰国副总理兼公共卫生部长阿努廷等高官亲赴机场,站在出口处,迎接第一批来泰国的中国旅客。据这批受到泰国副总理亲自接机的中国乘客表示,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走红毯的大明星,受到国宾一样的欢迎。 比如,柬埔寨洪森总理明确表示,不会对华采取入境防疫限制措施,欢迎和期待中国游客前来柬埔寨旅游观光。他期待,如果中国游客回流,那么柬埔寨经济将取得高速增长。 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士等国的大使馆、旅游局,也纷纷在微博发帖,欢迎中国游客到访旅游。 我想起在2020年之前中国曾经有过的旅游盛况。其实,在旅行社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出境游价格并不高,许多普通家庭都可以承担。 那时,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带着小朋友出境玩,在海外,哪里都会碰到中国人。在塞班的船上,到处可以听到用普通话在聊天,遇到问题很容易就能找一张中国面孔来帮忙解决;在从悉尼飞往凯恩斯这样的澳大利亚国内航班上,我家的小朋友发现飞机后座上就是他的同学;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我意外地碰见了熟人,他跟着另一个商务团,与我们擦肩而过…… 这只是小小的个体经验。中国人在国外碰到旅行的中国人,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在疫情暴发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来源国,中国出境旅游超过2亿人次。 但这些都在疫情之后,戛然而止了。 如今中国的疫情管控政策终于放松了,入境不再有严格限制了。许多国家也表示热烈欢迎中国旅客。自然,也会有不同声音,有少数国家针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中国官方也发布了对等的政策,限制了这些国家公民到中国的入境或签证。 02 能重新走向世界,能与世界重新交流融入,当然是好事。但我总觉得,不能轻易忘记曾经疫情防控带来的伤痛。当初不要说自由来去,就算愿意老实遵守28+7、14+7+7、14+7入境中国的隔离政策,依旧有大量的海外华人很难回到国内。 看到日本韩国对中国人入境的种种限制和隔离,一个海归@白昼的火树银花在帖子里写道: 所有人愤怒的同时,也好像都忘了,这些都是这几年自己同胞回国入关时也需要经历的,要求只有更加严苛,整个过程只有当事人能深刻体会。更别说国内有些舆论喊打喊杀骂千里投毒,甚至连要求隔离半年的呼声都不罕见。 最后到了所有人都默认,亲人病危去世,都不再是回国的必要理由,除非是彻底海归不得不经历这些,不然你就是活该,上论坛吐槽都没人待见你。 如果中国亲人回到自己的本土都遭遇种种非难、拒绝;如果回家见家人最后一面都被视为不必要;如果回家就被看成是千里投毒。那么,它释放出一种什么样的信号? 在防控放开之前,中国的防疫政策是全体来自境外的人员,不限于阳性、不限于密接,是所有人,都要去酒店隔离14天、28天不等,还要再居家监测14天、7天不等,才能自由,极其严格。比现在所有国家对中国人的入境检测,都要严格无数倍。 ▲2021年9月广州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政策(图/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论苛刻程度,还得中国人对中国人。我们不该在任何地方受到不公正待遇和凌辱;尤其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 防控时的乱象,大家看得够多了。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我们要拥抱自由,而不要再回到过去了。 03 中国人的旅游消费,是一个14亿人的市场,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中产阶级消费,这是一个富矿,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诱惑。 但我说的这是统计数据,如果作为中国人的个体,如果你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数据,而当作一个有感情的人,则别太把这个当回事。 有一些中国人总有种施舍的心态。而且,他不是作为个人的炫富或施舍,因为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作为中国人,他认为背后有14亿人撑腰,把14亿人都当成是他自己的筹码。 这类人常常用“中国”代替自己,动不动就认为“我们中国游客挽救全球旅游市场”“我们中国买光全世界”“你们要不怎么怎么,中国就不跟你们做生意”“我们14亿人的市场不跟你合作”…… 宏观数据跟你没关系,你个人是否受到尊重,是否能有尊严、有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用大词来吓唬人。 其实应该反过来说,中国的人口众多,14亿人的需求太多样、太丰富了,我们需要世界,需要对外贸易与交流,只有拥抱世界才能满足国民的更多要求。 觉得中国人多,就认为别人不能没有自己,这是一种傲慢。喜欢用“我们人多”来充场面,又不是打群架。 有些事已证明了,世界并不一定非要中国市场不可。举些大家熟悉的例子。 一是,2016年中国实施“禁韩令”之后,原本在中国热火朝天的韩国顶流明星的影视音乐演出等,全部停止,熄火了。 但没过几年,韩流明星走向了世界,KPOP是世界级流行音乐,韩国电影拿下一串奥斯卡大奖,韩国电视登陆奈飞,成为风靡全美的热捧对象,成为顶流剧。韩国娱乐不靠中国吃饭,他们走向了全世界。吃亏的只有当年赔钱的中国投资人和中国娱乐圈,以及中国观众。 二是,中国这几年因为种种原因,极少引进欧美大片了,连续两年一部漫威电影都没有引入。但没有中国,不妨碍漫威依旧赚得盆满钵满,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依旧高企。2021年没有中国市场的《蜘蛛侠3:英雄无归》,全球狂揽15亿美元票房,荣登全球影史第八。 ▲《蜘蛛侠3:英雄无归》海报(图/豆瓣) 但是,没有世界的中国电影有了什么变化?是更多的主旋律电影,更多的拼盘电影吗?是观众更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吗? 这个道理,放在旅游业也一样。没有中国旅游者,别人只是耸耸肩,有点惋惜。但如果中国人不能出国,各种商务、文化、旅游都无法畅通,时间一长,中国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星球上了。最可恨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无法与他们对话。 简而言之,我们只是普通民众,我们需要的是交流、自由行走,而不是对抗。 什么时候,普通百姓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心态,而回归到个体,注重个体幸福与感受,那么,这个认知才能帮助我们找准方向,更加自由。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4 23:29 , Processed in 0.15471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