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知名华人付向东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付向东曾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细胞分子医学教授,因神经再生论文,被学界广泛关注。 自1983年通过CUSBEA项目赴美留学后,付向东一直在美国学习、工作,达40年之久。然而,2022年12月5日,他被迫从工作了30多年的UCSD辞职。 2023年年初,他选择了全职回国。对于被UCSD解聘,他表示正在美国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益。 01 付向东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队伍上,付向东位列其中。 曾在美国生活40年,在UCSD工作30余年,如今,他告别过往,回到中国。 事实上,自付向东教授失去美国教职以来,他未来的去向一直颇受关注。 有人好奇他回国后是否会选择全职加入母校武汉大学,但根据此次最新消息是他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实际上,早在2019年,他就曾到西湖大学进行学术探讨和分享。 他与西湖大学有过非常密切的交往,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少PI的招募,他曾担任评委。此次回到西湖大学,可谓是顺水推舟。 西湖大学于2018 年2 月14 日在浙江杭州正式成立,由知名科学家施一公等人筹资200亿创立,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 西湖大学采取基金会办学模式,实行基金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重视人才的招募。 成立至今,短短五年时间,西湖大学成功地网罗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位优秀学术人才,众多科学界大牛纷纷慕名而来,回国全职加入,如于洪涛、邓力、许田、马秋富、曾安平、谢伟等。 此次,付向东被西湖大学成功招揽,足以可见西湖大学的魅力,付向东教授将会在这里继续开始科研的新征程。 02 付向东为何离开工作30年的UCSD? 付向东从UCSD被迫辞职,得从美国的“中国行动计划”说起。 自2018年美国实施“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在美华裔教授人人自危。美国政府不择手段寻找各种理由对他们进行调查、打压,付向东也不例外。2019年,美国NIH找到了他,并开展了调查。付向东表示,这是让他感到痛苦的一个年。 据此前媒体的介绍,调查他的起因是他在部分文章中致谢了中国的科学家和中国的大学机构。由此,他被认为与中国学界互动密切。 尽管没有实质性的证据,美国政府仍对他调查了一年有余,并在2020年2月通知付向东,禁止其之后的四年内接受任何NIH的资助。 而在这之前,他曾拿到4个R01基金(一般来说,拿到1个R01基金难度就很大),没有资金,付向东实验室运营陷入困境。不久,他拿到了一笔私人资助,情况才好转起来。 此后,他所任职的学校UCSD同样认定他违反了UCSD的“承诺冲突”,对其予以停职。他不得不离开UCSD。 UCSD的“承诺冲突”政策,规定了与外国合作的限制。在2018年以前,在美国任职的华人学者并没将签订“承诺冲突”当回事,该条款一直以来“形同虚设”,没有人因为未充分披露而被调查起诉。然而,2018年以后,它成为了在美华人教授的枷锁。 付向东表示,他所有的突破性研究都是在UCSD,而不是在中国,在UCSD任职期间,他“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属于UCSD。” 由于2022年年底失去教职,他选择了回到中国发展,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但对UCSD解除他的教职,他表示正在美国打官司。 付向东个人介绍 付向东,原美国UCSD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特聘教授。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系,本科。 1983年考入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化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Biochemistry)赴美留学。 1988年获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四年。 1992年入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任助理教授。 2002—2022.12.5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正教授。 付向东长期从事RNA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在RNA可变剪接和结合蛋白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学术成果蜚声中外。曾在生物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近200篇论文,并获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颁发的癌症创新技术及分子分析奖和Searle学者、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等美国生物学界一系列重要学术奖项和荣誉称号。 付向东教授一直心系中国生物学研究发展。自2004年起在武汉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为母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做出重大贡献,获评武汉大学杰出校友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编钟奖”。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核酸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常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生化细胞所等授课讲学,担任年轻教授的顾问,深受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欢迎和好评。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2:43 , Processed in 0.15018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