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项目最笨的小孩” 上个月的一天晚上,妮莫突然说要和我聊一聊。看她情绪低落的样子,我就知道,肯定是遇到什么事了。 房间里,她低着头说:妈妈,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我觉得我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一听就慌了,肯定是我的锅,赶紧先道歉:我在忙工作或做家务的时候,跟你说话有点急不耐心,有时还吼你,我向你道歉,以后我会注意管理情绪的。 她摇摇头说:不是因为你,是因为今天发了成绩后,同学嘲笑我是最笨的“X项目”小孩,我觉得我很失败。 我一听就愣住了,开解她:他们瞎说,你绝对不是,你会很多他们不会的东西,上次学校选拔,你不是被评委推荐去了荣誉乐团吗?你在网上画的动画不是有很多人喜欢吗?人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是第一名的。 虽然我表面上不当回事,但心中确实有点情绪,我跟闺蜜吐槽:有毒吧,X项目的娃都已经够优秀了,就这一小撮娃却依然还是要分阶级、互相踩踏,去哪都卷难道是咱逃不开的宿命吗? X项目是某大学数学学院开设的天才青少年数学计划,在全州的公校和私校开放两次考试,每年录取400个新生。 大多数孩子从6年级开始参加选拔,录取之后,会用两年学完高中的数学,再用三年学习大学的数学内容,顺利的话,16岁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半个数学学士学位。 在妮莫还在低年级的时候,就经常能看到X项目的家长们在邻里群聊去大学接送孩子的事。那时就觉得哇,这些孩子好优秀好牛逼啊,小学没毕业就已经去大学的教室,听大学教授上课了。 但是我家属于薛定谔的鸡娃,从来没有什么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不到最后临门一脚,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会不会推娃一把,所以就这么一路混吃等死到了6年级。 第一次考试 妮莫到了6年级,也可以参加这个考试了。第一次考试,我们也没经验,想先探探路。直接削了两支铅笔,让娃去裸考,裸到什么程度,不仅没复习,连瞎蒙要选C的秘诀都没说。 考场外,除了印度家长,就是中日韩面孔,偶尔有几个白人面孔,结果还是混血娃。其他小孩走出来面色平静或略带喜悦,只有她哭丧着一张脸,告诉我们:时间到了答题卡没涂完,老师说手不能放桌上了。 结果不用说,分数惨不忍睹,这一下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厚着脸皮去问了一个高年级学姐的妈妈,这个考试该怎么复习? 学霸妈妈云淡风轻:啊?我们没辅导孩子复习,孩子自己每天刷了下题库,一次就考上了。 什么?还有题库? 学霸妈妈也很吃惊:你们没有做过题库?印度人还专门开了X项目的考试培训班呢。 什么?还有培训班? 怪不得第一回当炮灰了,原来考试没那么简单。学霸妈妈爽快地把题库文件发了过来。 这份题库,就犹如茫茫大海上突然出现了灯塔的光亮,我们瞬间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备战第二次考试的日子,有点不堪回首。 每天吃完晚饭,都能听见老公绝望的吼叫,偶尔掺杂几声孩子的抽泣。连寄养在我家的狗,一吃完饭都知道赶紧跳上沙发,紧紧挨着我,客厅里老公吼一声,它就浑身一激灵。 虽然第二次考试依然没过,但是成绩提高了一大截,我们看到了曙光——离分数线,只差6分了,只要再努一把力,就成功了! 裸考的祸根 学霸的妈妈来问结果,我说就差一口气了。她安慰了我,说那个题库有点年头了,估计已经过时了,你去问问罗恩的妈妈,做一做她手上的八套真题,紫腚能行! 第三次考完,妮莫从考场里走出来的样子,终于也是略带喜悦的脸色了,看着其他小孩哭丧的脸,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年前的自己。 虽然考上了,但当年无知的爹妈让娃去裸考的祸根,还是埋下了。 每次接孩子的时候,我都会感叹,亚裔家庭太能卷了,从校车上鱼贯而下的孩子们,除了东亚娃,就是印度娃。白人有那么零星两个,非裔拉丁裔是一个都没有。 我看了下数据,十几年前,这个项目里62%的学生都是白人,而十几年后,白人已被亚裔卷得无立锥之地了。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国,我一个澳洲的读者说,他们学区现在已经卷到了新赛点,白人早已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现在是亚裔娃之间的内卷——印度人已经被华人彻底卷废了,天才班按成绩排序录取,印度人竟然一个都没考进,华人家长最后直接拉了个微信群。 妮莫学校里数学分为三个班,X项目、快班、慢班,按照大家不同的学习进度,分班开课。也就是说,能进入X项目的孩子,已经是数学成绩最好的那一撮了,你以为这种踩踏就停止了? 漏漏漏,大漏特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亚裔的地方就有尊卑,超过三个人,就一定要分出上中下来。 妮莫因为考了三次才考进去,这成为了某些孩子眼中的一个bug。她经常回来埋怨自己:校车上谁谁又嘲笑我考了三次,我考了三次,是不是因为我比较笨? 而第一次就录取并在每次小考都保持全A的,才是站在巅峰接受大家膜拜的神。 倒霉孩子,你人生感受到的第一个鄙视链,全赖你爹妈当年过于轻敌啊! 亚裔小孩的全A宿命 X项目采取淘汰制,按平时作业、三次小考综合计分,B以下就会收到警告信,再不整改,就会被踢走。 现在我家的情况是有点骑虎难下。 第一学期的学习,妮莫拿了A,说实话这让我很惊喜。我本来就知道她没有继承她爹的理科基因,她喜欢的是音乐和艺术,但是考大学时,SAT数学就占了800,这个咱躲不掉的。只有现在把动能蓄高点,以后才有退步的空间。 总而言之,我的期望是,她能跟着亚裔大部队混个中不溜秋就行。 但是第二学期的课程突然加大了难度,开始涉及高中代数,妮莫上一次小考的成绩只有70多分,和成绩的压力一同而来的,还有某些亚裔同学的嘲讽,和她对自我评价的困惑。 我跟妮莫说,如果你实在压力很大,我们可以退出来,下学年上普通数学课。 妮莫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能,我放弃了他们会一直嘲笑我到毕业的。 曾经每天只关心“中午吃啥”“晚上吃啥”的小孩,竟然也开始对人性的幽深有了初步的认知,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不能逆转地长大了。 既然不能回头,那我们就只能往前走了。感谢她爹的绝望嘶吼功,最近的一次小考,她的成绩终于又回到了90多分。 但这次我一点也没有高兴,因为我们好像进入了一场没有退出机制的游戏。 这场亚裔争霸赛,让我最恐惧的一点是,没有尽头,不知餍足,无法退出。 去年印度裔的里希·苏纳克当上英国首相的时候,推上就有个黑色幽默疯狂被转。 谷歌的印度裔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收到了他父母的越洋电话: "你看看里希,苏纳克叔叔的儿子,比你还小8岁就当上了英国的首相,你还只是个CEO。” 他说:“妈,我不能取代拜登。” 他妈说:“试试看,你可以的,你不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发生呢?” 在印度,这种文化叫“Sharmaji ka beta”,不管你薪水有多高,不管你有多棒,总有一些沙玛吉之子,比你更优秀,薪水更高。家长擅长用他们不断地push你前进,但是你会发现,你超越了他们之后,又有其他的沙玛吉之子跑到了你前面,这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比赛。 在中国,这种文化叫“别人家的孩子”。 身在这场游戏中的人,即便已经是最好的那一波了,也永远不会感到满意,因为他们想做的,是最好的那一个。 上篇《简历亮瞎眼的亚裔卷王,为什么纷纷被藤校拒之门外?》的评论区有读者说,“这是一种不成为人上人就无法保障基本的权利和生活空间的恐慌,卷不是为了过得多好,只是为了活下去,欧美的躺平心态,还得富养几代才有。所以我不觉得亚裔有什么问题。” 说实话,我对此很悲观,亚裔对成为“人上人”的追求是刻在文化、地理、历史、观念、基因里的,是永远不知疲倦地好了还想更好,不会随境遇的提升而减轻,富养多少代都很难改变。 如果众人的卷“只是为了活下去”,该如何解释那些最贵最顶尖的私校和牛校国际部里,挤满了最有钱的一批人的后代,又如何解释那些生活在欧美的亚裔,早已不必担心生存福利,却依然热火朝天地卷生卷死。 脚下踩踏着不如自己的人,恐惧自己会跌落,向上仰望着天龙人,期待能再上一个台阶,找不到人生坐标,只有在无止尽的比较中,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亚裔的宿命。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3:12 , Processed in 0.13719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