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心的老医生 亲自到家里免费为他们治疗。 也就是从那时起, 当医生,为贫困的人看病, 一下子就扎进了8岁的马海德心里! 23岁时,在瑞士留学的马海德获得了 日内瓦医科大学博士学位。 消息传回美国, 马海德的父母 兴奋地相拥而泣、夜不能寐, 医生在美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非常高, 他们盼望着儿子早日回美国, 一家人过上富裕生活。 然而,父母等来的只是儿子的一封信: 我暂时不能回家, 我要和几个同学去中国, 考察东方热带流行病…… 谁也没能想到, 这一别,竟是几十年。 1933年,马海德和两个同学 一起来到中国上海, 他们在慈善医院做兼职医生, 因为收入太低, 又在九江路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 还要给医学院的学生上临床课…… 在上海的日子里, 马海德透过十里洋场的繁华, 看到了旧中国的灾难深重, 仅仅坚持了一年多, 马海德的两个同学都回到了美国。 马海德与两个同学在上海开办的诊所(1934年) 当他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 犹豫不定时, 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聚会, 正是这次聚会, 彻底改变了马海德的命运。 1934年冬的一个夜晚, 马海德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个小型聚会, 他一入门就被一位 气质高雅的女士吸引, 女士对他说: 我知道你是一个很进步的医生, 你能够为中国的进步做更多事情! 他小声地问坐在身边的朋友, 这位女士是谁? 朋友大笑着回答: 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 在和宋庆龄,史沫特莱、路易·艾黎 等国际友人的交往中, 马海德隐约感觉, 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向自己召唤。 在给美国同学的信中, 他这样写道: 我不想回美国, 此时此刻,我将尽心做我能做的 帮助这里的人。 他不再沮丧和愤怒中国的不幸, 而是积极地行动起来, 他的私人诊所 成为共产党上海地下工作人员联络点。 1936年6月的一天, 美国记者斯诺在给出版商的 一封绝密信件中写道: “我将做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秘密访问红色中国的 最高领导人毛泽东”。 因为当时边区医疗水平很差, 宋庆龄安排只有26岁的马海德, 与斯诺一同秘密前往。 1936年初夏, 马海德离开生活了三年的上海, 与斯诺一起一路颠簸, 穿越国民党层层封锁线, 长途跋涉一个月之后, 终于到达中共中央的临时驻地 陕西延安! 在一个窑洞前, 一位满脸大胡子、面容英俊的 军官迎了过来, 他用流利地英语自我介绍道, 欢迎你们,我是周恩来。 而这段有些飘忽不定的珍贵影像 就是马海德拍摄的! 马海德和斯诺住在窑洞里, 吃的也是最简单的 白菜、土豆、窝头、小米粥。 白天,他们一起走访红色根据地, 晚上,他们一起采访毛泽东等 中共高层领导人。 中国工农红军和毛泽东的形象 在马海德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在这些人的身上, 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中国的未来! 然而,延安的艰苦生活, 让他得了胃溃疡,牙齿变得不好, 身体也愈发消瘦, 但他从来不抱怨。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 在斯诺准备离开时, 马海德做了一个让所有人 都吃惊不已的决定: 他请求斯诺,不要把自己的名字 写进任何新闻报道和图书里, 他决定留下来, 因为这里的老百姓实在是太需要他了! 马海德不仅留了下来, 还参加了红军,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的名字也从乔治·海德姆, 变成了马海德、马大夫、老马! 斯诺离开后写下了 震惊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因为隐去了马海德的名字, 所以在很长时间内, 人们不清楚斯诺的红色之旅, 还有一位美国医学博士同行, 马海德的名字更是鲜为人知。 1937年初,中共中央从保安转移到延安时, 延安不仅没有医院、 甚至连门诊和简陋的卫生设施都没有。 马海德到处去看病, 在窑洞里、在大树下、在田野里, 他不顾环境肮脏、条件艰苦、 “医生不能等病人,要去找病人!” 马海德学会了说延安味儿的中文, 当时,人们都以为博士什么都会干, 除了看病、接生, 还经常有人找他修理钢笔、眼镜。 马海德与彭德怀在延安窑洞前合影 1937年11月, 他还兼任新华社英文翻译, 成为广播员,担任英文广播。 在延安,人人都喜欢这位 热情又幽默的美国医生。 在延安的马海德,当时他还不到30岁 在延安三年不到的时间里, 马海德消瘦和衰老了很多, 他胡子拉碴, 一身粗布军装、打着绑腿, 除了鼻子高一些、说话蹩脚, 他跟普通的红军战士已经 没有什么两样! 但他心里最焦急的 是延安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马海德想到了宋庆龄。 在宋庆龄的帮助下, 国际医疗志愿队人员纷纷来到陕北, 其中就有白求恩, 柯棣华以及德国的汉斯米勒。 马海德与白求恩(左)在延安(1938年) 2 迎娶“延安第一美女”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20:15 , Processed in 0.13952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