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仅仅事关安全,更关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一个即将到来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唯有人口,也只有新生儿人口,才能够决定一个经济体的未来。 而眼下,今年的新生儿数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尽管统计局要在2024年1月17日才会发布2023年度人口数据,但一些机构根据今年国内孕妇建档的数据,已经推测今年的新生儿出生数量仅仅只有788万,同比再次减少168万,并首次跌破800万的大关。 从新生儿人口跌破千万,再到跌破800万,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人口便从2021年的1062万跌到了2022年的956,再到今年的788万。 尽管统计局的数据还未出炉,但这份预测和实际的数据大概应该也不会相差太多,这也说明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地步,如果再不出手干预刺激生育,这对一个经济体造成的长期损失,恐怕也是无可估量的。 这不是开玩笑,因为按照如今的人口出生数来看,我们就很容易用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我国的人口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又会体现到经济上,对个人来说,就业会更难,收入上涨会更缓慢。 更重要的是,在人均GDP上,我们仅仅只有1994年日本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如今我们的老龄化水平在全球已经属于前列,一个未富先老的经济体,会面临怎样的困境,这是不言而喻的。 到此刻,再不出手刺激生育,恐怕真的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根据初步统计,我国2023年新生儿数量只有788万,同比减少168万,死亡人口为1100万,人口减少312万,这已经相当于一个人口规模中等的城市消失。 而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还有956万人,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人口同比减少85万人。 按照这个趋势,我们很容易预见,未来我国的人口减少将会呈现一个断崖式的下跌,而这仅仅只是开始,而非结束。 要知道,到今天为止,我国新生儿人口数量从2012年达到历史峰值开始,就不断下跌,即便当年的放开二胎出来之后,也并未挽救新生儿下滑的趋势,从2016年开始,放开二胎带来的人口增长效应已经开始减弱。 从2016年的新生人口1883万开始,便一路下跌,且跌数一路扩大,从一年下跌几十万到上百万,再到今天的一百多万,而眼下,似乎还远远未到谷底。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口基数14亿的大国,788万的新生儿,竟然还不是谷底。 我们假设,未来的人口出生数量就是每年788万,在不考虑生育刺激现金补贴的情况下,未来我国的人口形势到底有多么严峻呢?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总数来看,我国人口总量在14.41亿人,如果假设每年新生人口只有788万人,死亡人口按照2020年的死亡人口数作为近似值,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去计算未来的人口总量。 按照这个假设,我国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的人口总量分别是14.18亿人、13.94亿人、12.94亿人。 但请注意,考虑到未来老龄化所带来的死亡人口数量,其真实的数字只会比这个更低,而不是更少。 更重要的是,如果今年的新生儿数量真的跌破800万人,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生育欲望已经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要知道,哪怕是在三年大饥荒时期,人们连寻求食物都十分困难,可当年的出生人口依然保持在千万以上。 理论上,人们的生育欲望越低,这也意味着刺激生育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 在计划生育时代,人们想要生育,却无从多生,那个时期,刺激生育的成本几乎是零,因为不需要刺激生育,人们便会自发的多生,甚至罚款也要多生。 但在今天,短短的几十年过去,人们的生育意愿随着经济、成本、收入、结婚、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可以说是进入到几十年内的一个低点,这也意味着,如今要想刺激生育,所需要花费的宏观成本只会更高。 这是一笔经济账,是一笔不得不算的经济账。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口中长期变动趋势预测》显示,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将会从14亿人锐减到12.9亿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能够接受的结果。 但具体到人口结构划分上,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老龄化是如何严重拖累宏观经济进而影响到个体收入的。 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其中60岁以下人口在7.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在5.1亿人,考虑到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那么我们还应该剔除20岁以下人口,那么20-60岁的劳动力人口大概在5.8亿人。 这5.8亿的劳动人口需要在宏观上供养5.1亿的老人,还需要供养2亿左右的20岁以下青少年,换句话说,5.8亿的人口需要养活7亿的老人加上小孩。 用什么来养? 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时间窗口上,刺激生育是非常合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再不刺激生育,时间越晚,我国的人口结构所面临的老龄化压力也就更大,今天刺激生育,新增的新生儿,还能够在二十年后为宏观经济的人口结构难题做出调整的空间和贡献。 否则,到了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劳动人口将会面临非常大的赡养老人和照顾小孩的经济压力。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依然只有日本1994年时期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我们陷入了未富先老的人口困境之中,哪怕是到了2050年,我国的人均GDP在今天的基础上翻一倍,达到人均三万美元左右,面对如此差异悬殊的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的经济压力依然很大。 哪怕有人说我选择不生,但在宏观的经济调节分配机制下,我们也必然需要面临并承受赡养老人的压力和义务,其中最明显的,其实就是社保养老金。 今天一个年轻人不管家里有没有老人或小孩,法定上用人单位都必须为你缴纳养老金,而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成本,其实就是老龄化的部分代价。 因此,理论上劳动力人口越多,个人的压力也就越小,更别说,这其中还有着税收的调节机制。 本质上,宏观上的人口结构变化和个人家庭所面临的类似,当你家里有五六个老人的时候,你当然希望自己的兄弟姐妹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帮你分担赡养老人的压力。 同理,在宏观的人口结构上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宏观人口看作是一个大家庭,那么到了2050年,只有5.8亿的上班族,却需要养活7亿的老人和孩子,这对每个人来说,压力都非常之大。 平均下来,每个人需要养活1.2个人。 考虑到未来我们的人均收入,届时的经济压力之大,这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难以感受到的。 因此,考虑到一个人出生以后参加工作为宏观经济所做出的贡献,今天哪怕花再大的代价去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在我看来都是值得的,这笔经济总账,不管怎么算,它都是划算的,而非亏本。 收入低,那就增加人们的收入;房价高,那就在供给上做更多;教育贵,那就用更多的补贴把公立教育做上去;没时间,那就提出更多的产假和陪休假;竞争激烈内卷,那就把市场蛋糕做更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因陷入人口结构危机所引发的痛苦之中。 因为它背后的道理是那样的浅显,通俗易懂,甚至不需要有分歧。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而人口结构的变动就会直接影响宏观的经济变化,而个体依托于宏观经济,当宏观经济开始变化的时候,个体又怎能置身事外? 从我国未来的人口结构来看,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当老龄化人口结构比例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的整个社会的负担也必然会越来越重,届时,如果我们的人均收入乃至生产率如果不能稳步提高,未来将不可避免陷入老龄化的困境。 从看病到孤独死,以及老人的衣食起居照顾等等,这些都将转化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适龄人口相对还比较健康,这个时期大力刺激人们的生育,把阻挡人们生育的因素全部都逐一排除,反而能够比较好解决未来的老龄化危机。 如果这个问题拖到十年、二十年后,届时随着90后一代彻底失去生育能力,单单依靠00后,由于人口基数的缩小,届时刺激生育,更是有心无力。 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死亡是唯一人类最公平的机制,正是因为人都会老去死亡,人们才不得不放眼未来,并好好建设这一世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老年生活。 真正要发挥一个市场的经济活性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除了市场的开放和自由之外,更年轻的人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过去我们走到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现在为止,我们更应该明白如何走,而不是对这件事存在分歧和迟疑。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4:56 , Processed in 0.151124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