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广播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说日本地震是报应,官方发布消息对其调查,先停职再说。 这不是说他们领导价值观多好,而是因为这种机构媒体的行为,如果引起外交争端,地方媒体是惹不起的。 观察者网视频号在发布这个处罚消息时,关闭了评论——网友和他们的粉丝,很大概率也是恨日本的。 看一下观察者网就知道,他们是民族主义的大本营,是环球时报之后的新势力。 环球的胡锡进最近喜欢理中客,呼吁基本底线,但是在过去十几年,他又是怎么做的?这些读者不就是他们培养塑造的吗? 这种“狭隘民族主义”风气,其实现在已经是主流。不要说海南台和各种地方融媒体,看一下市场化媒体的标杆新京报和红星新闻(也许澎湃新闻稍好),又是怎么报道国际新闻的? 他们报道这次日本地震,会在一个标题里把地震、火灾、核电站都集中起来,再加上大大的感叹号——这就是现在国际新闻的典型风格。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有流量的,而且是安全的。在当下的媒体工作中,有且只有一种题材能够同时买足这两个诉求,而且还会因为“亮剑”而得到嘉奖,那就是攻击日本和美国,甚至不会有人在乎是不是事实。 过去十几年,中国媒体就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国际新闻”已经没有什么客观可言,单纯转载新华社信息没人看,而大多数媒体又都没有国际新闻采访权,添油加醋整合一些信息,就成为主流。 这种整合催生出一种特别的国际报道形式:不以传播事实探究真相为目的,而是把自己融入“国家”,变成“斗争”话语的一部分。 这种自觉未必是官方统一要求,而是一种流量思维下对民众的迎合。相比之下,新华社反而显得可信。因为它根本不用考虑流量。 反过来说,被媒体塑造的一代,对极端话语也有更饥渴的需求。海南电视台这位主持人,就是被推动到了这样的位置,立在了潮头。 一个典型是佩洛西访台,从胡锡进开始,大量媒体机构都煽风点火,暗示解放军会击落美国议长的飞机,而且进行所谓直播。 实际上,他们自己知道,绝对不可能发生击落这种事,但是作为一场戏,已经没有办法收场,只能继续演下去。 这和一百年前的日本媒体有点像。迎合民粹和军国主义的报纸,销量会更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流量思维,没几个媒体社长能抵挡住这种诱惑。 所以胡锡进搞环球时报,可以很自豪地说自己“赢得”了市场,是读者一块钱一块钱地购买,才让他走到了今天。 这种趋势如何遏制,当然是一个问题。胡锡进有一点“转向”,因为通常跑在最前面的他,感觉到了危险。 有一点要明白,最坏的那一天到来之时,媒体从业者不要假装无辜,也不要怪民众太狭隘太极端,因为你们已经深入参与了历史。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5:55 , Processed in 0.15263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