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一则关于“断亲”的对谈在网上出圈。一句“是时候让年轻人整顿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了”引发了大量年轻人的认同,也同时激起了很多讨论和争议。 杜素娟老师在华政校园内和年轻人聊天 对谈的主角杜素娟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文学的老师。经常在事业、爱情、原生家庭等等话题上发表温柔又一针见血的观点,被很多年轻人称为“网络妈妈”。 一月,一条去到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拜访了杜素娟老师。和她聊了聊当代年轻人的爱与痛。 编辑:周天澄 责编:陈子文 杜素娟老师 Q:一条 A:杜素娟 Q: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有“断亲”的想法? A:因为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意识在旺盛地成长,对个人权利、个人自由、个人选择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是我们的家庭伦理文化进步甚微,还停留在前几代人的模式,和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够匹配。像鲁迅先生曾经说,作为父母,不要自视为孩子的“恩者”,不要去指点子女的人生。你想想看,他在100多年前说的话,今天有很多家长还是没有做到。 家庭不跟着年轻人进步,年轻人就会感到很痛。而年轻人恰好是没有话语权、没有主宰权的。他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家庭。所以他采用了我认为最悲壮的一种方式,就是“断掉”。 Q:现在的年轻人对亲情淡漠吗?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亲情? A:很多人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冷漠、自私,其实他们对亲情的要求是很旺盛的。你看,我在网上表达了一些对他们的理解,他们就叫我做“网络妈妈”。很多年轻人会在虚拟的关系、非血缘的关系当中,重构自己的亲情关系。 因为他们要的亲情,是你支持我的选择,你理解我内心的欲求,当我痛苦跌落的时候,你能够接住我;而不是只有指责、控制,用你的经验或者说你的想法来规训我的人生。 电影《别告诉她》母女二人的关系由对立矛盾,最终走向彼此理解 Q:所以您提倡“断亲”吗? A:我提倡正确地“断亲”。不是跟父母断绝关系,而是跟不合理的家庭伦理文化断绝。这是为了让亲情维持且变得健康,这样才能保护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 Q:怎么做才算是正确的“断亲”? A:这也要分情况讨论。如果家长基本是通情理的,我有个词叫“阳奉阴违”,父母叫你找对象,你说好好好回去就找;父母叫你结婚,你说好好好在筹备了……自己生活里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其实很多家长他是不懂该怎么样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的,你要接纳他的爱意,也要知道父母的认知局限。你的认知比他高,那就让他一步,不要辩论。 当然,适当的“怼”是应该的,父母或长辈提出非常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告诉对方,这个观点/要求我坚决不接受,这样的冲突是个短痛,可以防止后面更长时间的互相伤害。平常就要慢慢建设一个“怼”的工程,不要伤及对方的自尊,但也要对边界有一个显示。 假如父母长辈“中毒”太深了,那可能就需要拉开一些物理上的距离。 《瞬息全宇宙》中,“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戳中了无数东亚孩子 Q:父母可以怎么和孩子沟通? A:父母是不能有优越感的,你要接受你有很多经验都是失效的。孩子是对你来说是新的课题的提出者,你可以跟ta一起成长。 而且家长要随着孩子的长大,也要学会独立。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独立的,但一方面说孩子你应该独立,每天给他打多少个电话进行监控,实际上是你没独立。 忙碌工作的年轻人 Q:现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 A:客观来说,就业难的问题切实存在,所以我们期待社会经济水平能持续地发展,从根本上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当然,从主观方面而言,我们也要适应这个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从个人的职业发展思维上做些改变。比如,要勇于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多元化探索和打造,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过于狭小的发展轨道,认为我只能做什么工作,导致就业面狭小,社会适应性不强。 还有很多孩子是“一步到位”的一个思考,我这样的身份,我这样的专业,我必须一步到哪一个点到不了的我就不接受,这也是自我设限。其实各行各业,刚入行时,都是需要从很低的地方开始慢慢往前发展的。 来源网络,与文中人物无关 Q: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考公考编? A:社会的就业状况不好,大家一定会降低对人生的期待,去寻求最稳定和最安全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你要知道风险。按照社会规律,如果人口大量地涌进某一个领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走向旷野”的风险好像比较显而易见,但是求稳求安全的这一部分人,其实也有很大的风险。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能进工厂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是“铁饭碗”。后来就迎来了下岗潮,我目睹了身边很多的熟人、亲戚,他们是很无辜的,因为一点点应对风险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求稳求安全,但是千万不要停止自我的成长,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让自己随时有应对风险的能力。 一条曾报道过的老年大学代课老师、宠物寄养师、声音疗愈师……打开对自我的想象后,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也会变强 Q:如果都有这么大的风险,我们怎么选才能更有安全感呢? A:这要从两个角度来说,首先我们当然期待更好更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发展起来,帮助微小的个体建立抵御风险的最好屏障。 同时对于个体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我们能做的是需要认识到,没有风险的人生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要提升面对未知的乐观态度,也不断提升生存能力,我就是要看看我的人生当中还能发生什么,我能应对什么,期待着好的事情,也随时准备着不好的事情。人生克服未知恐惧,才能不断往前。 来源网络,与文中人物无关 Q:您能理解很多年轻人现在都决定不婚不育了嘛? A:我能理解。 就业紧张和经济压力大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大家不愿意说,那就是亲情体验和婚姻体验都太糟糕了。 上一代人走进婚姻,很多时候是因为一种生存的压力,或者说对外在环境的恐惧。很多孩子是在父母吵闹、关系冷漠的原生家庭长大的。而且中国的家庭还有一个特点,一旦捆绑在一起,就没有解散的能力,只有漫长的互相折磨。 造成这一代年轻的孩子可能天然的会对婚姻觉得无聊,觉得那有什么意思呢。 Q:那您觉得今天的年轻人还向往爱情吗? A:我觉得其实还是向往,我在网上制作发布的视频,爱情的话题还是最热门的话题。给学生讲课讲文学作品里面的爱情,他们也是最爱听的。 但这一代年轻人对爱情的判断会更清醒,对爱情有立体化的理解。委曲求全、讨好的比例变低了。他们更尊重自己的体验,关系让我不舒服,我就不要了。 在贵州侗寨,女性们在性缘关系以外,尝试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共居生活 Q:您如何看待“搭子文化”? A: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聪明了。 前几代人把亲密关系搞得很混,见了两次面喝酒,大家就是兄弟了;害怕寂寞,就赶紧谈个恋爱……承袭的是中国很古老的一个概念,人脉要广,亲密关系要多,这意味着你在这个社会里面更有资源更安全。 其实很多亲密关系是个伪亲密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这种伪亲密关系对人的伤害会很大。 现在的年轻人对亲密关系进行了精简,没必要为了排解寂寞,去冒险开始一段不合适的爱情关系,它反而可以让爱情关系变得更纯粹。 来源网络,与文中人物无关 Q:什么样的爱情是好的爱情? A:第一必须是双向的,不用讨好、取悦对方来达成爱情;另一个就是平等,跟对方一起各自成长;同时也要有边界,给对方保持一定的空间。 我一直教大家一个判断方法,如果你跟这个人在一起,你觉得自己很好,而且你觉得自己越来越好,那这份感情是对的。 如果你跟一个人在一起,你觉得我很糟糕,我配不上眼前这个人,这个关系根本就不应该开始的。 爱情的力量在于,会激活各自身上最好的东西。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6 21:25 , Processed in 0.14221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