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个400多万人口、面积比法国还大的大省,居然找不到一只活的老鼠! 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老鼠的人类城市(注:原文如此)。 这个头衔,“含金量”有多高,毋庸置疑。 巴黎在2023年6月宣布灭鼠失败,希望民众能学会和老鼠共处; 英国从2023年开始就频频曝出,长得比狗还大的老鼠到处乱窜,怎么抓都抓不完; 纽约的鼠患更是人尽皆知,不惧怕人类的老鼠,光明正大出现在垃圾堆觅食; 就连一些海上孤岛,也被老鼠占领,生态岌岌可危。 而阿尔伯塔就像是一股清流,2002年,首次宣布“无鼠”状态,意味着在这里没有老鼠常驻种群。 它的神奇,可以从老鼠全球入侵的地图上看出来,即使周边都被老鼠入侵了,变红色了,只有它还是蓝色的,显得格格不入。 那阿尔伯塔是如何做到多年保持无鼠呢? 蓝色是未被老鼠入侵的区域 铁腕手段:一来就定制了灭鼠计划 现在无鼠,并不意味着以前没老鼠。 阿尔伯塔的畜牧业和农业很发达,能在这里生存的老鼠主要是褐家鼠。 第一批到达阿尔伯塔的褐家鼠是在1950年,算是比较晚的,这其实和阿尔伯塔的地理位置有关,唯一能到达该省的入口只有和萨斯喀彻温省接壤的土地。 那时候,加拿大其他城市,像多伦多,已经被老鼠入侵,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止阿尔伯塔重蹈覆辙,隔年,也就是1951年,就将褐家鼠定义为“害虫”,启动了一项灭鼠计划,采取的手段包括:毒杀、火烧和射杀等等。 第一年,在两省接壤的8000个农场建筑中,喷洒了64吨的灭鼠药。 之后还免费给民众分发了灭鼠药和灭鼠诱饵,以及其他灭鼠工具,希望民众也能参与进来。 聘请了几百人,经过专业灭鼠培训,成立灭鼠巡逻队,这些人会在该省每天巡逻,看到老鼠就会杀死,对其是零容忍。 有一次,在垃圾填埋场发现了老鼠,灭鼠巡逻队为了以绝后患,直接用挖掘机将填埋垃圾挖起来,彻彻底底检查垃圾站每一寸土地,最后射杀并毒死了147只老鼠。 有时,觉得老鼠太多灭不完,只要农场同意,会选择烧掉独立的农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与此同时,当地法律非常支持灭鼠计划。 在这里,只有动物园、大学和研究机构,申请许可证后,才可以养老鼠,而普通人是不允许的,宠物鼠也不行。一旦违规,最高罚5000加币,还有可能坐牢60天,非常严格。 铁血手段下,1960 年,阿尔伯塔的鼠患已降至每年 200 起以下,2002年就宣布无鼠了。 如今来到该省的老鼠,大多是搭乘其他城市顺风车,进入阿尔伯塔的,一年12次左右,但基本是一发现就会被扼杀,根本不会失控。 据统计,阿尔伯塔每年花在灭鼠上的经费约为50万加币,宣布无鼠后,灭鼠措施未曾停止过,可见当地人对灭鼠时刻警惕,一刻没有放松! 灭鼠海报 全民监督,全民参与 阿尔伯塔能成为无鼠城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民都支持灭鼠。 每个人都是灭鼠巡逻队的“眼线”,一位年轻的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宠物鼠视频,很快就被网友举报,巡逻队也找到了她。 给了她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安乐死,要么送到别处给别人养。 最终她选择送给其他城市朋友饲养,为此,巡逻队还每人捐了10块,将宠物鼠送上飞机送走了。 人们对老鼠的态度,归功于早期该省对“害虫老鼠”的宣传和教育。 早期,卫生部门分发了数千份传单,电台广播轮播“老鼠对农业和公共卫生造成的威胁”。全省各地农业办公室都摆放了老鼠标本,来教育公众了解老鼠的真实样貌。 经过这些操作后,全民对老鼠,可以说是同仇敌忾,相当团结。 第三代灭鼠专家林肯·普林表示自己小时候希望养一只宠物老鼠,被自己父亲严厉批评,甚至威胁:“养了就断绝关系。” 他的祖父是“灭鼠大王”,曾被登报表扬,标题则为《杀死一千万只老鼠的人》。 在2015年,该省开通了灭鼠电话,只要发现老鼠,就可以上报。到2020年,就可以用邮件上报老鼠目击事件。 大多数时候,人们提供的线索是非常有用的,但后期,由于老鼠在这个地方已经变得很稀有了,有趣的事情也就发生了。 目击事件情况表 据报道,超过90%的老鼠目击事件,是误报!看到的根本不是褐家鼠,可能是别的啮齿动物。 其实也能理解,这里很多人根本没见过老鼠,不知道褐家鼠长啥样,认错的自然就多了。 上面表格中,2021年总共收到460次目击报告,其中确定是褐家鼠的只有31次,大多见到的是麝鼠(222次)。 最后 经过75年的严防死守,全民配合,现在的阿尔伯塔,每年发生的老鼠侵扰事件不超过5起,几乎处于无鼠状态。 老鼠,尤其是活的老鼠,在阿尔伯塔已经成为“稀罕物”。 在这里发现老鼠,轰动程度觉不亚于发现外星人。 事实证明,只要全民同心,态度强硬,不圣母,像老鼠如此强大的动物,依然可以被人类控制住!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3 22:45 , Processed in 0.13966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