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薪火相传
——记魁北克孔子学院讲座《辛亥革命和中国文学》
谈起一百年前东方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沧桑风云,可能不少人往往只记得孙中山这个名字,也依稀只晓得他是个政治家,革命者。“辛亥”,“三民”可能对于大多数华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并不是熟悉的名词。长期以来,辛亥革命一直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和封建制度的末日联系在一起。究竟辛亥革命是场什么样的革命,进程如何,有着什么意义,又怎么样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国民和社会?不怪海外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也许一无所知,走过一个世纪之后,就连有些年岁的老移民们也逐渐淡忘。虽然辛亥革命最后并未在神州大地上结出预想的果实,在满清王朝覆灭之后,被军阀势力割据的中国依然风雨飘摇,但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说,正是这场革命,才孕育了今日之中国。
在百年之际的9月27日,魁北克孔子学院有幸邀请到从中国来的张炯与杨匡汉两位老师,以“辛亥革命与中国文学”为题,为蒙特利尔的华人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精彩充实的讲座。两位老师均已年过古稀,在国内从事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张炯先生是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会名誉会长;杨匡汉先生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两位皆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本次两人远道而来,在多伦多参加辛亥革命研讨会后,旋即来到蒙特利尔,与本地的华人华侨交流,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与影响力。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中国国内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与见解也逐渐不再依附于意识形态,从本次魁北克孔子学院的讲座中即可见一斑。张炯先生首先以“鲁迅与辛亥革命”开题,深入浅出地提出了如何在融合辛亥革命的时代大背景后,对于鲁迅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一提到鲁迅,大家都绝不陌生,他是少数几个全球华人都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家之一。而且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小学教材必选的经典,也一路陪伴着大多数在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华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被时空和历史隔膜出了的距离感,种种偏颇的想法伴随着一个被神化了的“无产阶级斗士”鲁迅,迈步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重读鲁迅,重新去发掘和审视那个时代的史实和意义,无疑对今日的国民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教育。作为鲁迅的同乡,张炯先生对鲁迅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比较知名的,近年来其研究散见于国内各大院校的学报。这次讲座他从鲁迅生平说起,辅以各种史实材料的引述,详尽分析了鲁迅的各个人生阶段及其思想转变,文学创作的历程。结合鲁迅经典著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中的细节,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客观的学术分析,重新定义了鲁迅在辛亥革命背景下的斗争和成就,并强调了建设新文化运动和精神风骨塑造的重要性。
紧接着杨匡汉先生的题为“从辛亥到辛卯”的报告则是另一种风格,他以活泼而又意味深长的哲学故事开头,提出“历史是不容遗忘的”,并以此发表了他对于华人文学的看法,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不仅仅是大陆文学作品和理论的阐述,更应该包括两岸四地(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全球四千余万华人的文学。他的讲座重心放在了“辛卯”(2011年)上,谈及了中国国内文学浮躁,急功近利的弊病,指出了经济大棒指挥下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又以其所担任顾问的出版行业的职业数据,展示了世界华语文学欣欣向荣的态势,给了听众们很大的鼓励。期间,杨先生更是号召大家继续关心热爱中国文学,并肯定和热情赞颂了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上的努力和成就。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与两位先生热烈讨论了诸多文学问题,从鲁迅的作品是不是适宜从中小学教材中删去到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每个问题都引发了长时间的踊跃交流,看得出来,即使身在海外,我们仍阅读着同样的文字,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仍然对中国文学抱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会场内的论争的硝烟久久不能散去,这种旺盛的热情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理想象战火一般纷飞的时代。
时至今日,辛亥革命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革命年代虽已远去,但那些故去的革命者,有识之士,仁人志士们的壮举,依然激励着号召着全球的炎黄子孙们薪火相传。辛亥革命的精神,在今天特别有现实意义,海峡两岸乃至全球的华人,均可奉之为新时代的引领,以史鉴今,把翻天覆地的那一章续写下去,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腾飞而努力。(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