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日报报导,虽然加拿大华人社区普遍重视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但是两国的关系从未成为一项加国的国策,双边关系的发展,往往取决於联邦总理个人的背景与态度。这是皇后大学历史系硕士李家豪的研究结论。
11月6日,港加联在士嘉堡爱静阁图书馆会议厅举行公开论坛,邀请李家豪就其研究成果,发表题为「中加关系的回顾与前瞻」的演讲。
李家豪主要研究上个世纪的加中关系发展历史,他发现,加拿大与中国的交往比美国早得多,政府很早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而且加中建交也早於美国。
从50年代起,当时的保守党联邦总理John Diefenbaker就向中国输出小麦,那时西方国家基本都不与红色中国打交道,但这位加拿大总理的举措并非出於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而是他做为来自曼尼托巴省的总理,他的选民不满意其未承诺竞选时开出的支票,为了安抚广大的农民选民,他决定向中国出口粮食。当时中国由於「大跃进」等人为因素,造成全国大饥荒,急需粮食,而西方其他国家都不把粮食卖给中国,所以加拿大的做法在中国大受欢迎。
接著是自由党的皮尔逊总理执政,这期间加中两国关系未有明显变化,虽然当时的联邦国会认为,加拿大应发展与太平洋国家的关系,但皮尔逊惧怕美国,认为加中关系其实是加中美三角关系。当时的国际关系部长是现任总理马田之父,他主张中国应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但在联合国内保持台湾的地位,但中国认为这是制造「两个中国」,予以拒绝。
随后的总理是杜鲁道,他与中国的私人关系极好。但李家豪认为,加中於1970年建交,不仅是杜鲁道本人偏好中国,更重要的是杜鲁道上台后,一直被人指他在步皮尔逊的后尘,为了摆脱「皮尔逊的阴影」,杜鲁道决心做几件与皮尔逊立场不同的事,其中包括与中国建交。
李家豪认为,从上述的这些历史可以看出,联邦总理个人的背景,与当时其所处环境影响了加中两个的关系。这是因为客观上,加拿大的选民普遍不关心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任何政府在竞选时,以及执政后都不会把与中国的关系当作国策来对待。
至於本世纪的联邦总理克里靖和马田,基本上也无法摆脱上世纪的这种格局。李家豪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不过对於拿大而言,对中国的关系短时间内还不至於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议题。
数十人出席了公开论坛,在李家豪演讲之后,与会者还对加中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