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街上的戴红罂粟花的人渐渐变多,就知道11月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又要到了。每到这个时候,本地英文电视台总会大段大段地播放有关加拿大军队的节目,而在这些节目中,「维米岭战役」(Battle of Vimy Ridge)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就有疑问了:「维米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这场战役这幺被加拿大人所关注呢?
维米岭位于法国东北,靠近比利时,是多莱地区(Douai)的制高点和战略要冲,在一战初期被德国占领。对德国来说,一旦失去维米岭,此后西去百余公里无险可守,协约国军队将可以顺利地穿过多莱平原(Douai Plains),威胁比利时(该国已于一战初期被德国占领),并从北面包抄位于德国本土的德军主力。此外,维米岭面向协约国的一面坡度较缓,而面向德国的那面(东面)则较陡。德军一旦失去这一阵地,再想夺回来便需要仰着脖子、顶着炮火冲锋——这无异于自杀行为。因此,德军不仅在此地投入重兵,而且积极修筑、加强工事,是德军整个西部战线守卫最好的阵地。
在加拿大军队投入维米岭作战之前,1914年和1915年英国和法国都曾进攻这里,但是都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单法军方面,就有15万士兵阵亡。此后,双方一直在此僵持,长达两年之久。
1917年,协约国军队计划在法国北部发动一场大战役,夺回维米岭与其背后的阿拉斯(Arras),撕开德军的北部防线。
这场战役本应该是英法军联合展开,但是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令法军损失54.3万,士气大跌,几乎要哗变。这个时候让他们守守战壕还行。想让他们向德军阵地发动冲锋?那还不如赶着一群兔子去。
至于英军,连续3年的作战也让他们的本土军团损失殆尽,只能倚靠新来的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当时还没有加入加拿大联邦)、澳大利亚等国的远征军。英军统帅部经过讨论,将战役中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了年轻的加拿大陆军。
当时加军在欧洲战场共有4个师、超过10万人,由来自安省的亚瑟.科里(Arthur Currie)少将指挥。由于当时加军受英军统帅部节制,所以英国方面派出波宁中将(Sir Julian Byng),担任这4个师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
这种「空降」统帅的方式是兵家大忌,好在科里和波宁分工明确,没有出现将帅不和。最重要的是,两人的军事理念都是「谋而后动」,强调在进攻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1917年一月份战役计划公布后,两人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准备,研究德军的驻防。波宁找来先前进攻过维米岭的法军部队军官,让科里询问他们关于德军的状况。科里不仅问了军官,还走访了大量法军士兵,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研究,他发现先前法军未能攻下维米岭有3点原因:
1、维米岭阵前工事里遍布机枪位,火力极猛,步兵在冲锋过程中会遭受重大伤亡,而法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官一旦阵亡或重伤,整个建制就成了不知道作战意图的散兵游勇,很容易被阵前的交叉火力所消灭。
2、德军炮火干扰很有效。当法军步兵在己方炮火掩护发动冲锋的时候,德军便会向其炮兵阵地开火,令其无法充分发挥出掩护火力。
3、德军的战壕结构复杂,即便有少量的法军成功突破了阵地,也会死于接下来的残酷的战壕战。
鉴于上述情况,科里将军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训练和攻击方案。他将作战地图打印成小份,下发到排一级的单位,让每个士兵都过目、了解己单位的作战意图。这样,即便是下级军官阵亡,剩下的士兵也可以按照先前所学习的作战方案继续进攻。为了增强士兵在战壕里的作战能力,他还尽可能地调来了手榴弹、枪榴弹等近战武器,配备给一线的士兵。
至于对付德军的阵前工事和机枪位,波宁则和英军协调,尽可能地征调火炮到维米岭战场,囤积炮弹。对于炮火难以摧毁的火力点,则命令工兵挖掘地道,用炸药炸毁。
1917年4月2日,加拿大赴欧远征军第一师的火炮团朝着维米岭打出了第一发炮弹,战役正式拉开帷幕。虽然这个时候加军火炮数量已大大超过德军,但是并没有全力开火。没有多久,德军的炮火干扰就来了,一发又一发的榴弹在第一师的炮兵阵地上爆炸,给加军造成一定的伤亡,炮火也变得稀疏起来。
就在德军为干掉了加军的「炮兵阵地」而得意的时候,科里的好戏刚刚开始。加军29岁炮兵旅长麦克诺顿(Andy McNaughton)采用当时最新的测量技术,根据德军干扰火炮的火光和传来的声音,精确判断出了它们的方向和距离。仅过了十几分钟,加军火炮齐声怒吼,数轮射击就让德军的大炮彻底成了哑巴。事后人们经过计算,这轮攻击取得了惊人战绩,摧毁了德军83%的火炮。在战役接下来的时间里,德军的炮兵再没能提供有效的干扰和火力支援。
接下来整整一个星期,加军的炮兵不断对维米岭进行推进式覆盖轰击。大口径的炮弹像巨大的铁犁一样,将德军阵地从头扫到尾,再从尾扫到头。飞行队则及时升空侦查,将炮击的战果及时反馈给炮兵,以便做出修正。一星期下来,加军在小小的维米岭上消耗了100万枚炮弹,创下了一战开始以来的最高记录。
4月9日(复活节)早晨5点30分,加军步兵3万人顶着暴风雪跃出战壕,在坦克的掩护下向维米岭推进。坦克的前面是数百门火炮打出的「火墻」,吞噬掉一切障碍。猛烈的炮火打乱了德军的建制,很多人躲在防炮坑里,还没能抵抗就被俘虏了。仅仅两个小时,加军就突破了德军的3条战壕,并作横向扫荡。下午 12点30分,加军将战旗插在了维米岭的主峰上。
在接下来的3天里,加军顶住了德军的数次反扑,像钉子一样扎在了阵地上。至12日,德军终于放弃了夺回维米岭的打算。此役,加军伤亡10602人 (其中阵亡3598人),消灭德军两万人,俘虏4000人。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加军一举攻下维米岭,但是其侧翼的英军和澳军并没能按计划突破德军阵地,整个战役仍以失败告终。英军撤退的时候被德军像兔子一样追着跑,连坦克都被俘虏了。
可是对加拿大来说,这场战役打出了这个年轻国家的国威、军威,赢得了欧洲国家的尊重,极大鼓舞了士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加军第一次独立参与一场战役,而且来自加拿大全国9个省份(纽芬兰在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联邦)的军人都有参与维米岭作战。
1922年,法国政府把维米岭周围一平方公里的领土送给加拿大来感谢加军在此役中的贡献和牺牲。现在,属于加拿大的维米岭是个战争纪念博物馆,由退伍军人部管理。
2008年,本地媒体CTV评出「加拿大人最该了解有关本国的101件事」,维米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枫叶。在去年,联邦央行推出了新版塑胶质钞票,20元钞票的背后的主题图案正是维米岭战争纪念碑。正如很多加拿大人所说,维米岭战役是「加拿大成长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