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加拿大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虽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无法对一岁前的事情有任何记忆,但对那些从小离开母语环境的孩童来说,既使他们在其他语言环境中长大,一旦听到母语时,他们的大脑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回应。这意味着,婴儿出生时的大脑神经中已印上母语的烙印,即使被带到其他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停止使用母语,母语的烙印也会长时间存在。而这已在从中国领养的孩子身上得到证实。 这个星期一,美国出版的最新一期“国家科学院论文集”刊登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几位研究人员的论文,题为《已经丢失的第一语言是如何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文章的主要作者,心理学系的博士研究生拉拉ˑ皮尔斯(Lara Pierce)说,研究结果真的很令人兴奋,因为我们取得了令人惊异的证据,表明人生的最初认知体验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这篇论文是基于对48名青少年的研究和测试结果。她们都是女孩,从9岁到17岁不等,被分为三个实验组。一组是在中国出生,然后被魁北克家庭领养的,只能讲法语。第二组是土生土长的魁北克孩子,也是只讲法语。第三组则是中文和法语都很流利的。研究人员让她们躺进核磁共振扫描仪中,向他们播放两段录音,同时记录下对她们大脑扫描的图像。 皮尔斯介绍说,他们给受实验者播放两段有三个词组的句子,其中一段是真正的普通话,另一段虽然与第一段音调相同, 但却只是哼出没有意义的词组。然后让受试者回答这两段话中的最后一个词组是否相同。而核磁共振成像仪则记录下受试者的大脑活动情况。 第一组参与实验的孩子虽然都成长在法语家庭中,都不记得任何中国话了,但核磁共振的图像显示,她们在听到普通话时,都不自觉地意识到这是中国话,大脑开始兴奋。尽管她们已经离开母语环境十几年。 另一位此课题的研究员,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的丹尼斯·克莱恩(Denise Klein)说,“如果对这些女孩进行中文测试,她们实际上并不知道那一段话讲的是什么,但是,她们的大脑在听到中文时的反应与那些在华人家庭长大的双语儿童没有两样。从本质上讲,她们大脑的反应方式看起来与那些一直与中文有接触的人很相像”。 克莱因说,在参加他们实验的女孩中,有21个从中国领养来的女孩大脑活动的图像呈现出相同的模式。这些孩子离开中国时的平均年龄为12.8个月,也就是刚刚能说话的年纪,而这些孩子被领养到加拿大后,未接触中文的年头都在12年以上。 克莱因说,她们的大脑仍然能够感应中文的事实展示给我们的信息是,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她会多年存留在大脑的潜意识里,即使在很多年之后仍会对大脑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至于这种潜意识记忆是否会对“再学习”母语产生积极效果,现在还不得而知。 实际上,以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能讲多种语言可以使大脑产生对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 带来不同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琳ˑ戴利斯托克(Elien Dailystock)就一直在研究语言对大脑的影响问题,她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都证实,讲不同的语言时大脑的活动区域也不同。“对于讲双语的人来说,他们是使用大脑中的不同功能区。每次开口都是练习,都是对相应功能区的加强,都会提高其工作效率”。 这次研究项目的召集人皮尔斯说,他们也曾试图研究那些被收养的中国孩子若重新开始学习中文是否会比从小没接触过中文的孩子更容易?结果却并不相同。但她觉得,这次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有助于找到更好的途径来研究这个问题。 皮尔斯还想继续她的相关探求,下一步要进行的题目有:大脑中存留的对过去语言的痕迹是否影响大脑对其他语言的反应?是否会影响到其它的学习过程?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1:41 , Processed in 0.148113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