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网络搜寻商之一谷歌“Google”公司,旗下电邮系统上周五被大陆屏蔽后,令不少国内的用户感到苦恼。有中国资深科研人士指出,全面的资讯封锁,令中国的科技创新领域受重创。 官方封杀之下,中国网路界哀声一片。中国财经网报导指,国内Gmail邮箱突然中断,严重影响大陆学生申请入读美国大学,如今美国大部份大学均使用Gmail邮箱系统。目前,每年大陆学生申请入读美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数超过7万人。 上海一位外贸商在网上哀叹,一夜之间,多年打拼积累的资料被清空。一直以来透过Gmail邮箱进行的商业活动,到此一笔勾消,损失惨重。 北京这一次封杀行动会造成什么后果,目前没法准确计算。周一有资讯显示,Gmail邮箱服务,在中国手机用户得到了部份恢复,但本台记者验证发现,用中国邮箱发送到Gmail的邮件,未能成功接收。 知情人指出,此次封杀Gmail,仅是北京持续多年的网路监控和封杀的延续。早在四月份左右,当局封杀Gmail 的迹象就已经出现。当时,Gmail网页版在中国访问多次遭遇障碍。在之前的2009年后半年,中国当局更是掀起了一场全面封锁,包括Google在内的海外主流资讯平台,导致Google等退出中国。 曾在中国从业多年的科技人士指出,当局封杀Google的时候,就已经给学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举例称,因为各种限制,在学术上,百度本身不具备可使用价值,他不得不代人检索论文。 他说: 我觉得可能学术方面的影响早已经发生了,不是封Gmail开始。从Google的服务不正常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因为论文啊,全部是经Google去搜索才可以搜索到,Google不能用,断断续续的时候,已经很影响了。 而中国另一位资深科技人士、银杏技术谘询创始人之一郝培强也认为,当局用最简单粗暴的手段切断Gmail服务,对做IT的人和学术界,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他说: 主要是做IT的人、做科研的人,或者跟国外有广泛联系的人,用Gmail的比例非常高。比如像我们,还有很多人,都是拿Gmail当那个主力邮箱,而且几乎所有的网路服务,都是拿Gmail注册的。如果彻底不能用了,只能重新注册一遍。另外,国内的邮箱跟国外的沟通比较不方便,之前喜欢用Gmail,也是因为它跟国外沟通比较通畅。 郝培强表示,目前还不确定此次Gmail被封的真正原因,但根据之前的惯例看,封杀方也不在乎这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他说: 还没法确定,但之前把VPA封掉了,对大家影响非常大,但大家都怀疑可能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具体操作的人,我估计也不会在乎封了多少网,对多少人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影响。这个事情,而且没有管道可以说这个事情。 中国IT界人士的统计,从1999年到现在,中国GFW对互联网的封锁和监控有几个重要的表现。从最初的封锁部份主机和对页面进行关键字的过滤,其次是捆绑国内的网民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利用实名上网、网站备案等,强逼网站对网民的活动实行自我审查,导致关闭和删贴风起云涌。其中不乏一些国际性的著名网站,在压力下不得不对中国政府妥协。 2009年5月,中国工信部的绿坝预装方案,因遭受各方狙击而不了了之。此后,中国当局多次升级管控,试图夺回控制权,如Google退出中国、Facebook、Twitter在这一时期纷纷落马。基于P2P技术的资源分享平台,如VeryCD、BTChina也同期沦陷。 据悉,由加深封锁互联网而产生的后遗症,已引起了中国IT界的广泛担忧。郝培强也认为,从整体国民心态、政府心态上对新技术、新方向的阻拦非常明显,包括国外的先进技术理念,都变得没法畅通地交流过来。这两年,世界在创新、在理念、技术上迅速变化,中国跟整个世界潮流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断层。 他说: 看现在所有的比较先进的技术,它都来自于比较自由的环境。像那个Google购物车,它来自于美国政府对创新领域的开放,就是电子金融的东西。他特别是包含了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又包含了一些理念层面的东西,包含了一些来自自由经济才会产生的模式。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竞争,跟1840年是一样的。整个世界的进化速度是我们的数倍,很多东西是一套体系结构的,不可能说我个人懂了,或者说一个公司有先进的技术,就能影响一个产业的情况。 在中国因网络自我封锁而与世界脱轨的问题上,郝培强认为,即使现时全面打开也追赶不及。 他说: 几乎是来不及了。就是我们把所有互联网的限制啊、理念啊、观念上的都破除的话,我们要去达到跟全世界同步的水平,都已经很困难。 Gmail被封导致中国的网路封锁问题再度引发热议,但北京官方对此仍我行我素,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周一回应记者提问时,以“不了解情况”为由,文过饰非算了。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2 03:14 , Processed in 0.13449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