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齐鲁晚报称,一战前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今昔对比中,今日之中国与当年之德国,在不到半个世纪中迅速崛起,也许是人们所认识到的第一个“相似之处”。与中国历经近现代的苦难、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复兴一样,一战前,德国也是一个完成统一仅半个世纪的新兴国家。 遗憾的是,“站起来”的德国人迅速迷失在对一个问题的讨论中:什么是德国当时最该做的事? 对德国这样一个强敌环饲、地缘关系复杂的国家来说,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智慧。然而,100年前的德国,在国力继续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在世界地图上胡乱标记自己的“核心利益”。 德国各利益集团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从各自狭隘的诉求出发,影响和干扰着国家决策:海军派认为海上利益是“德国的生死问题”,力主发展海军,并全力准备对英作战。陆军派则主张全力发展陆军,重点打击法国。金融家和商人希望进入巴尔干、土耳其和近东,要求优先打击俄国。 时任德国首相的霍尔韦格悲叹说,这种乱象的结果是“向每一方挑战,又妨碍了另一方,而且削弱不了任何一方。” “核心利益”不明,大搞四面出击的德国,为自己赢得了“欧洲问题儿童”的绰号,并最终成为引爆一战的一大诱因。然而,一战的结果却是个莫大的讽刺:在前线战事尚未明显分出胜负之际,德国却先从内部瓦解了。 1918年德国水兵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反战之火迅速烧遍全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一战中的德国,最应解决的问题原来来自自身。 国内既有矛盾并不总会随着国力增强而解决。德国虽然迅速崛起,但当时其内部亟待解决的问题远多于外部,其应当做的不是盲目地对外争取“核心利益”,而是应将“手术刀”对准自己。 殷鉴不远,今日的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国家崛起中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打铁还需自身硬”,伴随着这句宣言,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60项改革措施,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号角已经吹响。 可以看出,在中国力量愈发强大的同时,中国的心态是冷静的,头脑是清醒的,中国不会像百年前的德国那般四面出击,安心练好“内功”仍是中国现阶段的主题。 回顾一战历史,具有绑架性质的军事同盟,是促使大战爆发祸首之一。德国为履行与奥匈帝国的盟约,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肆意放纵奥匈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最终激怒了俄国。而英法为履行与俄国的盟约,又在俄国卷入战争后相继卷入大战。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5:06 , Processed in 0.160653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