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不是必然会带来安全,相反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成为陷阱,把大国拖入战争的泥潭,甚至衰落的轨道。反思一战,如此僵化的同盟体系之所以会形成,与当时欧洲在德国的带头下相继放弃“均势外交”不无关系。 俾斯麦时期,德国坚持“联奥、拉俄、亲英、遏法”的外交策略,与周边各国保持着富有弹性的关系。 然而,此后的德国采取了“不全宁无”的简单化、情绪化的外交思维。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促成法俄结盟,德国丧失了一根约束盟友奥匈帝国的缰绳;同时坚持对法遏制政策,法德关系始终紧张。 萨拉热窝事件则是“小国绑架大国”的极端表现,最终推倒了一战的多米诺骨牌。 对于将今日世界看做一战前翻版的人来说,日本与当年的法国神似—同样处在衰落期,同样因被邻国夺走了次强的地位而懊恼不已,而俄罗斯则堪比当年的奥匈—与中国山水相连,对外十分强硬,自身国力却十分有限。 然而,这种类比显然没有将中国对这两国的态度考虑在内: 一方面,中日关系虽然处在低谷期,但中方态度灵活,而且造成当前中日关系僵局的责任完全在日方。 另一方面,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始终秉承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定位,两国领导人更相继表态,结盟对中俄来说是一种“过时的关系”,既然如此,更不用说德奥一战时的“同盟”关系了。 与百年前以武力威慑周边的德国不同,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四字方针。 以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为例,前十年双方贸易额超4000亿美元,李克强总理在去年9月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未来打造双方合作的“钻石十年”,力争在2020年将贸易额提升至1万亿美元。 而且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多次访问周边国家,与四邻分享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红利。当前的东亚看不到一战前德国外交死局的影子。 人类历史上,新兴大国与老牌强国之间总是难以避免冲突甚至战争,像德国一样与英国发生冲突,成为一些持此论者眼中中美两国不可逃脱的宿命。 事实上,德国在一战中与英国爆发冲突,与其说是“宿命”,不如说是错误选择。德皇威廉二世认为,重走英国拓展殖民地的老路是德国崛起的唯一途径,这意味着几乎处处与英国的世界霸权对着干。 德国称霸的企图,与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政策相悖;德国疯狂扩建海军,触碰了英国敏感的海权神经;德国争夺“日光下的地盘”,必然越来越多地闯入占有殖民地最多的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德冲突在所难免。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5:37 , Processed in 0.16791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