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但也强调,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这被认为是针对一系列举世关注问题的回应。 “‘一号文件’表明,中国粮食市场是开放的,进口竞争是公平的,但中国也将进行粮食安全风险管控,并以现代化手段提高自己的粮食生产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他表示,目前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短期内大幅增加粮食进口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中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中国政府也始终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来表明谷物基本自给的决心,但日益增加的粮食进口也让一些人忧心忡忡——谁来养活中国? 不可否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已成为当前中国粮食市场的基本格局。 2014年,中国进口谷物同比增长近34%,创历史新高。包含大豆在内的中国统计口径的粮食,进口突破9000万吨——这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和法国在2012年粮食产量之和。而在200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不到1500万吨。 政策面上看,“适度进口”已在2013年首次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此间专家认为,粮食进口近年来不断增多,主要是因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导致一些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粮食贸易问题研究员程国强认为,粮食自给率下降不一定就会导致粮食危机。他指出,虽然中国谷物进口增长较快,但其中用作饲料的杂粮占很大比重。 这说明,中国并非因为粮食缺口大了才猛然增加进口,主要是因为国际国内价格差。以谷物批发价来看,国内外每吨约相差400至800元。 事实上,中国粮食进口的比例并不高。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此前回应“中国粮食威胁论”时说,目前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中国国内产量的2.4%,相对较低。 “今后可能要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品种,但是谷物进口不会大幅增加。”他说,这与中国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底线相符。 李国祥认为,粮食进口增加是中国国内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直接表现之一。 除了不断增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外,农村劳动力流失、规模化种植比例低、农技推广、农机服务、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从品质和价格上降低了中国粮食产品的总体竞争力,导致一边是进口量扩大,一边是国内粮食库存无法消化。 在片面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质量下降,这是当下中国农业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9:30 , Processed in 0.140852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