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广的听友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对加拿大情有独钟。他们中也真有一些人移民到了加拿大。我们中文部的办公室就曾接待过几位听友的来访,其中一位是来自北京的朱先生。在加广庆祝70周年之际,我又联系到他, 并到他在蒙特利尔东北部的家中采访。朱先生目前在省卫生部的地区网络技术中心工作,也有了可爱的女儿。谈起与加广相知相识的过程,他仍充满深情。作为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他认为不应该停止短波广播。我们来具体听听他的见解。 听加广是从《每日英语》课程开始的,可算是想移民加拿大迈出的第一步 朱先生在调试他的自用电台 © RCI/亚明 和加广结缘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英语班,使用的教材就是加广出的《每日英语》。本来我就是一个短波爱好者,经常喜欢听一些短波节目。随着学《每日英语》,也开始喜欢加广的节目。直到大学毕业,后来工作,都没间断收听。 对加广的特别关注是从2002年想移民开始的。每天都要收听加广的短波节目。开始是听中文节目多,后来因为想移民魁北克,又学法语,慢慢转到听法语节目更多。由于是抱着学习了解的心态,所以听得比较上心。 虽然到加拿大已经7年多了,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如加广报道的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变,华人与当地族群的文化融合,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对新移民提供的帮助,都有深刻印象。 刚移民到加拿大时,还有一年多保持着收听加广的惯性。一方面刚移民过来有些惶恐,没有很多信息来源,还把加广作为了解加拿大一些大政方针的渠道;另一方面听加广还有一份亲切感。后来随着在加拿大居住时间久了,过日子需要了解更多当地的工作、学习、生活信息,而这些信息需要从当地媒体了解,加广就听得少了。 加广取消短波很令人遗憾,它其实是是互联网难以取代的 在加拿大听加广就变成了一种爱好。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到加广的网上看看。这是因为,对加广的主持人有较好的印象,他们的报道也比较客观;第二个原因是加广近年来的一些变化让我关注:裁员、削减经费,都使我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因为我觉得电台存在的必要性是非常大的。 听短波的听友有不同的动机和习惯。我在国内时主要是了解国际新闻,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听友,国际广播的这个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有一些听友收听多个电台,对其报道做出横向比较。同一个事件,几个台都报了, 加拿大的观点是什么?中国古话讲“兼听则明”。加拿大作为一个发达的民主国家,它在短波世界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类听友还对短波技术感兴趣,我就属于这一类,对无线电感兴趣。在国内时,我有5个短波收音机,从低端到高端,从一百多元的到两千多元的都有。 我看到目前一个很不幸的趋势,就是加广的短波广播被取消了,只剩下互联网的传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我是一个IT从业者,有很多网络管理的经验,同时作为一名无线电爱好者,我深深知道这两种传播途径的可靠性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的意义也不一样。 互联网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声音图像,但它较易受到技术设备及政策改变的影响,被封锁掉,或由于自然灾害整个架构崩溃。那网民就没有任何可能性上网听到了。而短波则只是一个发射端,一个接收端,对基础建设的依赖性非常小。这也是短波广播多少年前就开始受到欢迎的原因,即使受到干扰,也可以通过改装天线等收听到。 电台如果没有了无限传播的方式,严格地说也就不是电台了,只能叫做一个媒体。 朱先生谈及他的移民经历,希望能为一些听友提供参考 说到移民,我觉得是值得尝试的。像我这样喜欢直来直去,又喜欢钻研技术的人就比较适合移民。我知道中国有很多人有移民想法,但问题是很多人并没有付之行动。 如果真想移民,那要准备的第一件事就是外语,需要咬牙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外语水平,不是能应付雅思考试,移民面试就行了。那样很可能在来到加拿大后受语言限制生活不如意。因此在语言学习上不能有侥幸心理。 如果真有机会移民成功,也不一定执着于原来的本行。可以参加本地的短期技术培训,主要是锻炼自己用本地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人交往。而获得当地认可的学历,就更容易找到工作。 我妻子放弃了在国内很好的工作,支持我来加拿大,这使我觉得很幸运。我的女儿是在这里出生的,已经5岁了。她很高兴去幼儿园。这里的幼儿园很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经常做手工,每天选一个小朋友帮老师的忙,给大家发餐具。现在女儿在家里也经常帮妈妈干活。 现在我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国内老人年岁越来越大,没人照顾,到底怎么办,还要慢慢看看。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1 23:50 , Processed in 0.15086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