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言论自由” 《炎黄春秋》创刊于1991年,是一本以历史内容为主的综合性月刊杂志。近年来,该杂志作为一本立足于历史批判的改革派先锋杂志,广受读者青睐。杂志的最大特点在于一贯主张政治改革,勇于挑战敏感话题,并旗帜鲜明地拥护言论自由。 以该杂志曾做过前总书记胡耀邦的专题报道为例。80年代,胡耀邦因对追求民主化的学生表示理解而下台。1989年胡耀邦去世,人们为其举行的追悼集会演变成了天安门事件。时任总书记的赵紫阳也因此下台并遭软禁,直至逝世。在中国,天安门事件直到今天仍是一个不可触及的话题。媒体报道自不必说,就连相关的历史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炎黄春秋》还是坚持刊登有关胡耀邦与赵紫阳的文章,持续对当局的报刊审查制度进行挑战。 另外,在2008年前后,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曾将中国的言论界一分为二。该杂志站在了支持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一边,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炎黄春秋》始终坚持着实践言论自由的姿态。 立足体制内批判 对于《炎黄春秋》为何能保持如此大胆的姿态,有学者指出,首先在于杂志社的独立性。《炎黄春秋》杂志社是一家民间出版社,从未获得过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财政补助或批量订购,资金来自于普通读者的订阅。以财政方面的独立性作为盾牌,杂志社就能在编辑方针和人事方面抵抗来自政府的压力。 其次,《炎黄春秋》坚持从体制内部进行批判的立场。杂志对中国的近现代史和当前的形势进行严厉批判,但从未主张打倒现有政权,而是稳健地呼吁各方通过党内民主与宪政方式推进政治改革。用党和政府领导人容易接受的理论和语言阐述观点,也是该杂志的一大特征。杂志持续“打擦边球”,挑战敏感话题。编辑部十分很清楚,一旦杂志越界,就无法继续存在。 此外,杂志得到了一个强大人脉圈的支持。出版社社长杜导正曾在1980年代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副社长为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杨继绳,主编则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思。曾担任毛泽东秘书的党内改革派元老李锐担任杂志社顾问。赵紫阳亲信、原副总理田纪云,以及时任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因在天安门事件中对学生表示同情而被撤职的胡启立等人都是《炎黄春秋》的撰稿人。以在民主化形势高涨的胡耀邦、赵紫阳时代担任要职的元老为首,众多改革派论者都以编辑或撰稿人的身份支持这本杂志。 这些条件相互影响,使得《炎黄春秋》保持了独立性与优越性。迄今为止,《炎黄春秋》一直都面临种种压力。但对于当局来说,明目张胆地向这本由改革派元老主办、并且大受好评的民间杂志施压是非常困难的。《炎黄春秋》从未向不正当的压力低头,在杂志运营与编辑方面一直坚持着自主性。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3 06:19 , Processed in 0.20716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