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中华认同 塑造拥有国家意识的“新加坡人” 近半个世纪以来,被称为“新加坡之父”的李光耀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复杂的。作为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的绝对主宰者,他在国际上力挺中国的言论常让国人有“毕竟血浓于水”的感叹。然而,不时曝出的他夸张 “中国威胁”,号召警惕中国的的“不友好”话语,也每每招致国人的口诛笔伐。因此,有人评价李光耀是双面人,个中缘由,或许就是李光耀不愿回大埔祭祖的根源。 人无中华志 正如前文所述,李光耀的确是客家第四代,从血统上看,他是纯正华人,但从教育上看则是不折不扣的“香蕉人”。 由于自幼受祖父李云龙影响,他受到的是殖民地化英式教育,先是直落古楼小学,继而是莱佛士书院-莱佛士学院,一脉相承的殖民地系英语教学培养、熏陶,课内外、参考书、伙伴,不是西人便是“新格里希(说英语的新加坡华裔)”,甚至连殖民者子弟热衷的童子军也不曾错过。他的学业曾被二战打断,但战后他不但立即重拾学业,还远赴英国,就读伦敦经济学院、菲茨威廉学院和剑桥大学,接受正统英式精英教育,并捧回一个炫目的“双五星”。 心系新加坡 新加坡是个小国,又是个东南亚少有的纯移民国家,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身不由己地深陷区内、区外各个强权、各派势力和各种思潮的矛盾交织缠绕,这种复杂性催生了新加坡这个“人造国家”,也让既有合作者、也有不合作者一面的“合成人”李光耀有了用武之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如今的新加坡华裔已经普遍“黄皮白心”,以说英语为荣、说汉语为耻,很多人即使在家也常常以英语交流。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张汉音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有超过20%的年轻新加坡华人表示“如果有来生,一定不做华人”。其族裔认同度之差,比新加坡马来裔、印度裔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庞大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必须强调华人社区的特质,才有自立的基础;但一旦自成一体,华裔和母体—中国本土的血脉联系,就成为新加坡立国的最大隐患,因此他们才一方面在名义上强调华人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掏空华人文化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被掏空的还有印度裔、马来裔的文化,取而代之的则是舶来品英语。由于“南洋十字路口”的重要地位,新加坡一度凭借英语左右逢源,成为亚洲金融和航运中心之一。用英语而非另一种族裔语言替代汉语,既可避免出现“少数统治多数”的族裔分歧,又可防止其他近邻借机觊觎,可谓一举两得。 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新加坡将国家符号、象征提升到空前的高度,新加坡华裔在被中国内地人问及“你是哪里人”时,总会先回答“我是新加坡公民”,然后再小声说出自己在大陆的原籍。 一切为了新加坡 由于李光耀客家后裔和华人面孔,长期以来,中国大陆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会将他当作“自己人”,或对他“华人认同”的言论激动不已,或对他的“反华言论”感到惊讶、委屈和愤怒,他们无意中忘记了一个本不应忘记的事实,即新加坡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李光耀是这个主权独立国家的缔造者和第一个公民,他的言行、思想,是本着新加坡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不可能、也没有义务考虑中国“同胞”的利益和观感,他的言行有时会令中国人高兴,有时则相反,这都取决于国家利益,仅此而已。 作为“新加坡之父”,李光耀的形象,就是新加坡的形象,李光耀看似反复无常的举动,其实就是他的根本原则:一切为了新加坡。所以,李氏父子“回”梅州大埔祭祖、探亲,可能性是很小的。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4 21:21 , Processed in 0.13388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