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像蒙古文化界的那些人一样认为狼图腾是伪文化——今天多数蒙古人在城市长大,狼图腾的说法整体上是相当受用的——它能让那么多汉族读者热血沸腾,对蒙古年轻一代可想而知。蒙古传统民俗是怎么回事,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远远没有流行文化来得更大。 汉族龙图腾的例子,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将来蒙古人会有狼图腾。——汉族是龙的传人,是今天被广泛接受的观念,但它只是一个形成很晚的人造观念(参见大象公会《中国制造: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作者施爱东)。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龙是中国的象征或“中华民族的图腾”,首先是欧洲人的发明,然后才输出到中国。 【泰迪熊的启示】 熊在美国的形象转变,或许可以说明狼为什么在中国突然开始改变形象的。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熊曾长期是凶残、危险、可怕的动物,但到了二十世纪初,熊和其他野生动物几乎已经在美国很少看到了。以至于1902年美国总泰迪•罗斯福受密西西比州长之邀打猎时,罗斯福总统竟然一无所获,为了不让总统扫兴,手下悄悄将一头小熊绑在树上,谁想罗斯福看到楚楚可怜的小熊拒绝开枪,命令手下将受伤的小熊放生。 《华盛顿邮报》的漫画家据此绘制了一幅漫画,并将只命名为“泰迪熊”(Teddy’sBear),意为泰迪•罗斯福总统的熊。这大概是熊第一次以可怜、萌宠,而不是凶残形象出现在美国。谁也没有想到,泰迪熊的形象竟然风靡一个世纪,它成为儿童枕边的布绒、每个孩子必看的连环画主角。 如果当时熊在美国不是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不会出现这样戏剧性的转折。当凶猛的野生动物不但不再能威胁人类时,它最能成为勾起人们警示自然环境已被人类活动深刻改变的象征——就像老虎而不是别的食草动物在中国一样。 狼是人类最熟悉的食肉动物,最容易被唤起野性自然的想象,当人们都住进远离山林的城市,而且山林中不再有狼的踪迹时,狼自然会由残忍、贪婪的象征,转而附丽成环保主义色彩浓重的自然、自由和生命力的象征。 但是,熊在西方世界与狼在中国的形象再造,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当然,尖嘴猴腮的狼与胖乎乎的熊相比,相貌上吃了大亏,在哪个地方都很难萌宠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环保主义兴起,萌宠可爱的食肉动物成为唤起人们爱心,投身环保的吉祥物,随着全球升温成为西方环保主义的新议题,人们开始关注南北极的冰盖消融问题,沿海城市被淹没很遥远,但泰迪熊的表亲北极熊宝宝生存堪忧却迫在眉睫,快快行动起来吧。 环保主义在中国从来没有形成气候,而且熊猫宝宝已占据形象大使很多年,所以,狼只在环保主义的死胡同上迟疑地停留了一瞬,被贾平凹等人怀念了一下,就毅然掉头,奔向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导师的康庄大道。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狼】 所有的动物故事都是借物喻人的。 比起国外作家笔下的狼,国产作家笔下的狼,明显在血性、顽强、凶狠程度上要更胜一筹,而且比起国外的狼,它们一方面更注重集体主义,同时又更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国产狼又会因蒙古族作家和汉族作家而有明显不同。汉族作家笔下的狼更看重事业,很少注重爱情、友情和家庭,甚至它们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刚毅、果决,绝不儿女情长;而蒙古族作家笔下的狼,更接近西顿和杰克•伦敦,注重友情、爱情甚至恩情,好像没有什么事业心。 如果要仔细归纳梳理,汉族作家笔下的狼,还有注重集体主义、纪律严明、用于牺牲的优秀品格,而蒙古族作家笔下的狼,相对有更追求自由、挣脱束缚、以家庭为重甚至回归传统的倾向——它们不太容易像汉族作家笔下的狼那样,更容易总结出一套可以概括为狼道、狼性、狼法则之类值得大力弘扬的价值体系。 ——您完全应该知道今天的中国读者更喜欢看到什么样的狼。中国企业家们鼓吹的“狼性文化”肯定指的不是蒙古族作家笔下的那种狼。 中国人身上最缺什么?一二十年前,缺少血性可谓最大的社会共识,今天,不同的人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公知”会认为中国缺少诚信、敬畏、信仰,而“私知”则认为中国人缺少亮剑精神、缺少攻击性、缺少集体主义。 这个问题竟然被狼图腾完美地解决了。中国人一下找到了新的精神导师。 它兼顾了“公知”的敬畏、信仰和“私知”的亮剑精神和集体主义,更让人叫绝的,是它还照顾到了文艺青年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浪漫想象。当然,有得必有失,对“公知”而言,它公然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对“私知”而言,它宣扬汉族劣等,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固然难免各方都有所得罪,但狼几乎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某种精神和价值投射的心灵需求。除了中国作家,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做到这一点。 “狼性”在中国能理直气壮地被企业家们用于灌输手下的员工,并不是因为原本依附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集体主义,在新时代找不到合适的名目。 而是中国近世以来,公共话语中从来没有人性、人道主义的位置,当党性之类的词从企业退出时,大家一点不觉得由“狼性”来填补它有什么羞耻的。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8:02 , Processed in 0.155834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