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使是很小年级就开始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也不能像西人一样百分百的融入当地社会,他们面临着属于他们的尴尬。Cindy从小在这里长大,她有很多西人朋友,但是相比之下,同样是CBC身份的朋友更多。Cindy的母亲对加西周末表示,她的很多新移民朋友的孩子都是十几岁才过来,他们的朋友大多也是十几岁过来的人,这些不同的小群体之间虽然有交集,但是很少。很多孩子都认为自己属于加拿大人群体,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无法轻松自如的融入当地西人学生。在接受西式教育的同时,如果孩子所在家庭的观念比较传统,那么孩子们还要不得不相容两种文化,这也让他们变得特殊。 有时过年回台湾,Nancy说会带着儿子、女儿一起,但在他们眼中,并不认为那是他们的家,“虽然经常回台湾,但我感觉很陌生,不如在温哥华自在。那只是妈妈出生的地方而已。“Cindy被问到对台湾的印象时这样说道。在她的意识里,温哥华才是家。她也和当地的孩子一样,喜欢冰球,不喜欢有点藐视加拿大的美国,体育比赛的时候,会毫无疑问的支持加拿大,会因为自己作为加拿大人而有强烈的荣誉感。对于成长在这里的CBC们来说,关于家乡的记忆可能只是父母以及偶尔回国的一些场景,他们在加拿大学习、成长,朋友也都在加拿大,和他们的父母已经完全不同了。 年轻新移民 情感与理性划分明确 别人问我从哪里来,我会说China,如果问我国籍,我会说Canadian。从情感、文化、血脉等方面来说,我是华人,但我也不反感说自己是加拿大人,我对温哥华也很有感情。 ——赵小姐(27岁,加拿大国籍) 赵小姐10年前和父母移民到温哥华,她代表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华人移民,即20岁左右移民来到加拿大,从感情上来说对生活了20年的中国和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但也喜爱加拿大的体制和环境,开放的接受新思想和文化,情感与理性,划分的非常明确。 “刚来这里的时候,感觉空气很好,很安静。海鸥和乌鸦很多,人很少。房屋很低,高楼很少。”赵小姐回忆起刚来温哥华时的印象,“对了,来之前,一个在美国的亲戚跟我们说,每天要换一件外衣,否则外国人会觉得你们穷。我真的这么做了,结果发现学校里的加拿大同学几天都不换外套的。我觉得他们也挺朴素的嘛。” 和很多新移民一样,赵小姐一家初来乍到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赵小姐对记者表示,虽然在国内学习了英语,但来了之后还是感觉语言方面困难不小,坐车看不懂路线、不习惯停站的方式、听不懂司机的话、甚至不知道怎么推开车门下车……还有父母找工作也很难,因为语言不好,只能做比较简单的工作。“头两个月我们租公寓,房间小我只能打地铺,只有一张桌子,没有椅子,吃饭是坐在硬纸箱上。人民币兑换之后,消费压力很大。我出国后给自己买的第一套新衣服,就是上班的白衬衣和黑裤子。不过这些都过去了。”赵小姐说道。 随着对温哥华环境的渐渐熟悉,父母和赵小姐都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也入了籍,赵小姐对自己的身份认定很清晰,“这没什么困难,我觉得我是加籍华人,主语还是华人。我的父母认为他们是中国人,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没什么不同,我们也都很关心温哥华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在成年后移民,赵小姐和家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中国化的,饮食上也是,并没有受到太多西式文化的影响。 不过定居加拿大以后,赵小姐就极少回国了。对她来说,回国的感觉有点错综复杂。一方面,赵小姐在国内已经没有“家”了,所以回去是一种“旅游”。但同时,又是回到小时候熟悉但现在却陌生的地方,感觉有些难以言喻。但是,赵小姐表示,回国的时候她会想念温哥华,这点是很明确的。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5 21:37 , Processed in 0.140021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