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赵小姐对自己的身份界定如此理性而又富有情感,加西周末记者给她出了个难题,“如果奥运会比赛中加拿大和中国比赛,你会为哪一队加油呢?”赵小姐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回答,她说,“我应该会纯粹欣赏比赛,欣赏选手。不是说体育无国界么。”她回忆起自己看《最强大脑》中国队对日本队决战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非常期待中国队能赢,心里想“绝对不能让日本队赢了,一定要争口气啊”。但是当日本队的小姑娘最终赢得比赛时,她是非常钦佩的,也完全没有懊恼的感觉。确实,只要比赛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无论谁输谁赢,都是精彩的,值得欣赏和祝贺,不值得纠结。 既是加拿大人又是中国人 不愿放弃中国国籍 小时候我认为自己就是加拿大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很庆幸我能同时经历两种文化,放弃中国国籍对我来说就像是少了点什么。 ——Lillian Fu (18岁,中国国籍) Lillian随父母来到温哥华的时候只有4岁,和很多小时候就来到加拿大的人一样,她对中国的印象非常模糊,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大部分都是在加拿大度过的。“可能由于刚来的时候年龄很小,我并不觉得适应新生活有什么困难,尽管在国内英语就很好、经常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母亲来到这里没有感到太大的语言压力和寻找工作的压力,但是,她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冲击。我记得当时班里的同学多数都来自香港。”Lillian回忆起2001年刚来时候的生活。 虽然在温哥华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但是Lillian一家并没有像一般移民家庭一样加入加拿大国籍,经过慎重思考,父母决定将这件大事留给女儿成人后自己去处理,在Lillian看来,这是个会影响一生的决定,她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去选择。“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也许我会回中国工作,一直在中国居住,我不想草草就做这个重大的决定。我想象过我的中国国籍被拿走的感觉,怎么说呢,怅然若失吧,就像丢失了很珍贵的东西一样不舒服。” 因为从小在加拿大长大, Lillian的很多行为习惯已经是西式的做法,但她仍旧不认为自己是个加拿大人,“我既是中国人,也是加拿大人。”Lillian对身份的这一定义也经历过转变,“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就是纯粹的加拿大人,但是渐渐长大,我没办法只把自己定义为某一类人,我很庆幸我能同时经历两种文化,我的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加拿大式的,但我的国籍肯定还是中国。” Lillian每次回国回到她出生的地方,都会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尤其是那些她小时候去过的地方。 作为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九零后,Lillian对童年时代在中国度过的愉快舒适的生活尚存一些模糊记忆,同时,她也从父母和亲友那里感受到中国日渐强盛的影响力和令人着迷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一切,都使得她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排斥与中国有关的人和事,甚至希望将自己身上的中国元素剔除得一乾二净。Lillian不想切断和中国的联系,她在家说中文,偶尔会看中国的电视剧、真人秀等等,“我觉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平衡”。 她的很多CBC朋友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一点中文也不会讲,Lillian觉得很难理解。“我知道有的移民家庭不强调中文的重要性。即使把中文看作外语也应该学习啊,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中文的用处越来越大,双语优势是多么宝贵的才能。”Lillian说道。虽然她的中文不是特别流畅,但她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因为妈妈喜爱中国历史,Lillian从小就听了很多中国历史的故事,平时生活里也会和其他能够说中文的朋友聊天练习,“我的中文书写不行,一些口语化的词语理解起来也很费劲,因为我没办法每天24小时接触它,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说100%流畅的中文,这是我的一个目标。” 在Lillian看来,你很难只将自己限定在一种文化中,移民加拿大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经历不同的文化圈,并且可以掌握英语。另外,来到一个不同国家的部分意义在于,你有机会将两种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从而领略并受益于两种独一无二文化所带来的优秀理念。 求同存异 相互尊重和理解 成长的过程、过往的经历铸就了一个人的认知和观点,受到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拿大华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认同方式和观念,甚至是多层次的身份认同,加拿大人、同时又是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或者香港人、台湾人、越南华人、泰国华人、新加坡人、马来西亚华人…… UBC历史系及亚洲研究系的单国钺教授对加西周末记者表示,任何一个身份概念都没有错,身份不只是意味着我们出生的地方,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表现和连接。“比如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华人(Chinese)、香港人(Hong Kong person)、加拿大人(Canadian)、温哥华居民(Vancouverite),也是一位教授、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单教授认为,“华人”和“加拿大人”都是对一系列广泛的持续进化的特点和行为的概括,而且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很多大陆移民和港台移民的观念不同,或是一些传统的华人与新一代的CBC难以融合,当“大葱蘸酱”和“咖啡”发生冲突,“甜豆花”和“咸豆花”吵起来时,就会有人说“中国人不团结”,“中国人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但实际上,不同是必然的,求同也可以存异。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和否定了华人和华人,甚至大陆人和大陆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差异。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就连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历史、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以及方言,很多地方又经过外来文化的融合,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和自己必须有一样的身份认同概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一样。 单教授告诉记者,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定义是如何变化的。“很多新一代CBC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或者为此和父母有冲突,而问题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不了解和误解,其实完全可以轻松一点来看待,这样的年轻人不妨去学习一下中文、中国文化和历史,了解了以后再决定自己的身份中是否包含‘中国’这一部分。” 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我们也不妨应该学学加拿大人,学会尊重、平等,学会用更加开阔的眼光看待。尊重并承认“我们是不同的”,这点很重要。正是因为各种不同,才构成了加拿大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我们才能在这里吃到各种美食、体验不同的文化、学习各种先进的经验、了解不同的语言、结交不同的朋友。在“我们都是华人”的基础上,承认“我们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政治、经营理念也不同”,这很重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尊重和理解彼此,而尊重和理解,才会带来发展,带来更好的合作。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5 21:31 , Processed in 0.150362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