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卑诗省列治文市议会正式通过了一项意在限制商业标志内容的决议,“所有未经市政府批准和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广告牌、海报和商业横幅都将被视为违规。”正当本地媒体纷纷认为市府终于就中文招牌开始进行强制限制并极力渲染之时,市议会在5月25日又再次通过议案表示,议案并非是针对华语广告牌的限制令,政府只是想通过这个来鼓励更多的华商使用双语标语。关于列治文广告牌的种种争议随着政府的介入而变的更加扑朔迷离,风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优柔寡断的政府、担忧的华商和立场坚定的支持者。 5月19日,列治文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卑诗省华人人口最集中的列治文市开始逐渐限制商业标志的内容和规格并对外文广告牌进行“平衡的管理(balanced approach)”。根据这项决议,政府将限制商家、餐厅等悬挂张贴没有得到市政厅批准的商业性标志,如橱窗里的广告,以及在店外悬挂的横幅和广告牌等标识。这个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本地西人媒体和华人的广泛关注,根据CBC和《太阳报》的报道,它的出台意味着市府对于中文招牌开始“动真格了”。不少西人媒体直指这项决议的通过正是针对中文广招牌语言问题的直接干预,媒体对于该议案的极力渲染也引起了不少华人和商户的担心。 然而就在外界纷纷对市议会的决议感到愕然和意外时,在5月25日的例会上,议会对于外界传的沸沸扬扬的“政府将会强制对中文招牌进行限制”的消息进行了澄清。在会议上,市议会再次通过决议表示不会针对中文招牌设附例限制,不强制要求商铺必须使用英语标牌。官方解释是希望能够通过“指引方式,对商户展开教育和引导,鼓励使用中英文双语招牌”。市议员区泽光26日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不鼓励立法限制中文招牌是担心因此引起宪法挑战,加上中英文存在差异,在招牌上的字体特点和大小也不同,不易管理和限制,因此决定不采取硬性管理方案,改由教育和宣导等手段,促进族裔和谐和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市议会通过的第二个议案更像是对19号那个引发当地媒体广泛关注的决议的一种澄清和说明。市议会在19日通过的决议实际上实并没有明文规定将限制外文广告的使用和强制要求使用英文招牌,只是由于这个问题的争议性和敏感性,不少西人媒体将其解读为“针对中文招牌的立法”并引发渲染大波。 议案通过后,有不少支持招牌立法的本地居民对此表示了欢迎,一位名叫Alex的列治文市民就在社交网上评论,“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建设性的开始”。不过,也有一些华人对于市议会的圆滑表达了质疑,这些华人认为近期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更多的只是政府为缓和双方矛盾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并无实质性的内容。“政府目前尚没有魄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敏感的冲突,”一名王姓的女士一针见血的对《加西周末》记者说道。那么,作为此次广告牌风波争议最大的华商,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次风波和市议会的决议呢? 记者实地探访华商担忧 列治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在近二十年来的超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华裔移民也以定居列市为第一选择。由于华裔人口比例的不断攀升,列治文的城市文化、餐饮和生活等方面也都深深的烙上了华人的印记。这种影响在列治文的餐饮和零售行业显的尤为的突出。由于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再加上中国人 “民以食为天”的价值观,使得不管是华人移民和还是普通华人游客都更加倾向于中国美食。再加上一些华人顾客的英语其实也并不好,因此一些华人餐厅通过大号中文字体在广告牌和招牌上吸引华人食客当然也就无可厚非了。 尽管按照列治文市议会的官方解释,他们有关招牌内容的决议并非是专门针对华人商户,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中文招牌的关注。虽然目前政府嘴上说不会对招牌是否使用英语进行强行规定,但是很多华人商户还是担心随着司法程序的逐渐介入,以后难保不会出台更严格的法令对区内广告牌的语种和内容进行限制。这也引发了一些华商特别是华人较为集中的餐饮业和传统零售业的担忧。为了更好的了解华商对于近期波澜又起的中文招牌风波和对列治文市议会开始介入对广告牌规范的态度,《加西周末》记者实地走访了列治文餐饮业较为发达华和商云集的区域,并采访到了两名分别来自餐饮业和零售业的老板,听听他们的想法。 通过实地探访,《加西周末》记者发现其实大部分中国餐厅的招牌和广告都使用了中英对照,但因为其顾客群体的针对性,这些商户一般都会在显著位置放置中文标语而把英文标语放在不显眼的下方(小号字体),这也让不少本地西人居民误认为这些是纯中文招牌。真正意义上的纯中文广告和标牌,记者也并没有发现多少。就拿阿伯丁天车站旁的一条中国食街来说,其广告牌上一共有12个招牌,只有一个餐馆的招牌使用了纯中文,其与11个要么是双语招牌,还有两个纯英文招牌。在位于3号公路旁一个叫做帝国中心的华人商业街,记者在街口的广告牌上一共发现了13个广告,使用纯中文标语的也只有其中一家商铺,其他的都是双语标语,真正意义上使用纯中文标语广告牌所占的比重只有8%。 我们不可否认,使用中英文双语的标牌的确方便了很多不懂中文的居民。但是通过《加西周末》记者的走访发现,在这些华人相对集中的区域里,餐馆、中药铺和零售店实际上难觅西人的踪影。记者在一家位于阿伯丁天车站旁的成都小吃内采访到了餐馆的老板,邓先生,这个来自北京的华人移民对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招牌风波早有耳闻。邓先生很直白的告诉记者,“双语标语虽然较纯中文标语更加合理,但是倘若要上纲上线,从法律上硬性规范则完全是多此一举。”在邓先生看来,虽然餐厅的广告牌和招牌都有双语标示,但实际上很少有西人食客单独前往,“即使有西人食客,他们也都有华人朋友陪伴。”再加上中国人对于西人顾客“与生俱来”的友好,即使是西人单独前往中餐馆用餐,也会得到服务员的热情款待,完全不存在“隔离”和“语言交流”的问题。记者就曾在位于E Hastings的一家海鲜酒店亲目睹中国老板是如何“礼待”几个来自德国的游客,忙上忙下,教他们如何使用筷子、如何沏茶,好不热情! 在邓先生看来,招牌的成本也是商家必须衡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广告牌的尺寸规格是和费用直接挂钩的,标语空间本来就很有限,再加上列治文的华人的比重很高,因此大多数的华人商家都更倾向于强调中文标语,而把英文标语放在不显著的位置。如果政府出台更为严格的法案来规定招牌,也将可能增加其运营成本,这也让邓先生感到不安。“我相信有不少居住在列治文的华人移民英文都不太利索,因此显著的中文标语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到这些华人的注意,拉近顾客与商家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市场手段,”邓先生强调道。“如果中文标语不是明显或者太小的话,有些华人甚至都不知道你开的是餐馆!”特别是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且很少被西人所关注的商铺,譬如说干货店、茶叶店和古玩玉器店等,基本上与西人没有很大的交集,使用纯中文广告牌也是无可厚非,当然也不存在歧视和排斥他人的意思。“北京的望京和五道口的韩国人聚集区也有不少纯韩文的标语,三里屯的酒吧还都是英文标语,也没有看到哪个中国人去找茬啊?”。 餐厅老板邓先生的看法其实也代表了很多华商对于招牌标语的态度,坐落于3号公路旁一个茶叶店的陈姓老板就告诉《加西周末》记者,因为茶文化的特殊性,他开这个店就是为了招徕华人顾客。“我自己的英文都不行,遇到本地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位来自广州的老大爷还对记者表示,虽然他的顾客基本上全是华人,但是小店的招牌还是配有英文标语,店内的一些茶品目录也有翻译,“以备不时之需”。当记者问到陈先生是否担心市府将来会出台更为严格的商业性招牌法案时,他喝了口茶,感慨道,“大家都是为了搵食(赚钱)而已嘛,和气生财,何苦呢?”在这些华商看来,即便那些使用纯中文招牌的店铺应该也只是出于“赚钱目的”的无心之失,并没有要孤立和冷落其他族裔的意思。而更为严格的招牌限令无疑也让这些华商担心自己的生意是否将受到影响。 虽然市议会并未在新通过的议案中明确规定对招牌语言进行限制,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官方对于这起争端的日益关切和越来越频繁的介入。对列治文市内“非官方语言”招牌的讨论已经从民间交流上升到了政治层面。那么这个针对华人商户的招牌风波又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这一切还得从2012年说起。 列治文随处可见的中文广告牌和高比重的华人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真正意义的纯中文标语其实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中英双语的,只不过中文标语被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中文招牌风波:老争议又起波澜 2012年,温哥华本地媒体曝光了有关中文广告牌的事件并引发西人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报道中,西人媒体第一次提到了有关“Chinese Only Signs”广告牌在列治文的影响,并质疑这种单一语种的广告牌是否损害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性。随后,包括《太阳报》和CBC在内的多家知名媒体相继关注报道了这次广告牌风波,并引起了很多西人市民的共鸣。要求立法限制招牌语言和内容的呼声在那个时候第一次被民间组织所提出,越来越多来自列治文甚至加拿大其他地区的白人市民也开始在网上声援这些民间组织的诉求。 2013年,两名本地居民Kerry Starchuk和Ann Merdinyan向列治文市议会递交了一份征集有上千人签名的请愿书,要求当地企业(主要是华商)做广告时应该至少使用一种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抗议者表示,纯外文广告牌不仅牵涉到商业标志的法律性问题,从公共传媒的角度上来说,也排挤了很多不懂这些语言的本地居民,令他们感到非常沮丧,所以希望敦促市政府官员对此采取措施。由于涉及到族裔冲突和立法等敏感问题,再加上本地华人的压力,列治文市政府在当时并未对此进行公开表态,只是劝大家睁一眼闭一眼。时任列治文市长的马保定说,“本市约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人口是华裔,因此看到一些中国的文字不应感到惊讶”。 2014年4月23日,加拿大CTV再次重点报道了列治文的纯中文广告现象,曝光了列市某公交站的牙膏广告牌。这个位于列治文Steveston高速旁的广告用了全中文的广告词,广告的对象正是居住在列治文的华人社区。事件发酵后再次引发了列治文非华裔市民的关注,不少市民认表示,“完全看不懂广告的内容”,“广告商缺乏对其他族裔的尊重。”由于列治文市长和议会中有很多都是不懂中文的西人政客,不少议员在这起事件之后也委婉的表达了对列市广告牌问题的关注,一名市议员就直言不讳的表示,“作为广告标牌,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和富有包容性”。 到了2014年秋天的市选前,关于纯外语广告牌的争论已经逐渐从民间和商业性探讨蔓延到政治层面,有关立法进行限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广告牌在市选期间俨然成为了政客们为赢取选民而进行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一些支持立法的候选人认为,纯中文广告牌制造了一种“孤立自己和不欢迎其他人”的负面气氛。当然,反对立法担心族裔冲突的议员也大有人在,有些议员认为通过立法来规定招牌似乎有些太“小题大做了”。一位西人议员表示,他通过对城市招牌所进行的调查,一共也仅发现了不到十处标牌使用了纯中文。还有议员认为没必要将简单的语言问题拔到政治的高度,“只有中文的标牌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自我隔离,不愿融入我们本地社会。如果真是那样,你也不能强迫他们做什么。” 但不管怎么样,随着中文招牌风波泛政治化的加剧,再加上本地民间运动的推波助澜,是否应该通过立法来规范招牌内容已经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4年10月,市议会全体通过一项由即将退休的市议员埃维莉娜‧哈尔西所提出的议案,赋予市府的代理律师有权就合法取缔纯中文广告牌进行司法尝试。去年通过的这个决议也为市议会能否针对招牌进行的立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新的议案正是在这种民间的推波助澜和官方的酝酿之下逐渐呼之欲出。 支持立法者:西人华人各有打算 在支持官方立法招牌的阵营中,有两类人最值得关注。一种是那些土生土长在列治文、对城市“中国化”忧心忡忡的本地白人,他们对于列治文华裔超过半数的事实深感“不安和恐惧”,并对纯中文的广告和标语“非常反感”。这些白人将本来就是商业行为的广告牌风波政治化,极力去渲染华人、中文和中国文化所带给当地西人的影响。第二类人则是居住在本地的华人居民,这些市民更愿意从“族裔融合”的角度出发,他们唯恐单一语言广告牌会激起族裔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华人融入本地主流社会的进程。虽然这两类支持者的目的都是希望政府立法规定广告牌,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 Kerry Starchuk是一名长居在列治文的白人妇女,她就是第一类支持者的代表人物。作为曾经在2013年倡导并发起要求政府管制列治文广告牌运动的市民,Kerry曾多次对媒体感慨道,“我感到自己不再属于这里了(I don’t feel I fit here anymore)”。Kerry近几年来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呼吁政府加强对中文广告牌的限制,但是很少得到响应。她非常希望列治文能够回到“以前那个充满欧式情调的传统社区”。当看到那些完全不懂的符号和文字时,Kerry感到非常的“沮丧和受排挤”。 Kerry对列治文市和外文广告牌的态度也是不少当地西人都感同身受的,一名白人女性在接受本地媒体的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作为一个世世代代都生长在加拿大的公民,我对这种行为(中文招牌)非常反感。”在这些西人眼中,他们俨然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些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和“受排斥”的受害者,并希望政府出面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他们把华人移民和其文化看成是“不宜居”的洪水猛兽,却选择性的忽略了老华人移民在融入主流社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不难看出,这些世代居住在本地的白人的观念并没有跟上加拿大移民进程的步伐,他们对于中文广告牌的态度和语言本身并不是那么介意,语言之中更多的是流露出对“旧时光”、“传统白人社会优越感”的一种留恋,以及对移民涌入的不安。他们也是这场风波最终演变成政治性事件和鼓吹立法的始作俑者。 当然,对于市府限制招牌语言,也有一些华人民众拍手叫好,这一部分华人认为双语广告牌不仅可以反映加拿大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突显出华人对于其他族裔的一种尊重。居住在列治文中心的Selina Liu女士就是这么一位希望华人商户都能够使用双语标牌的立法支持者。“加拿大的价值观就是包容性和多元性”,Selina对《加西周末》记者强调道。而单一语种的广告牌不仅忽略了不少非中文族裔的感受,也把自己也封闭隔离起来,从而加高了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门槛。反过来看,这也会让很多西人觉得华人是保守和不友好的。更重要的是,在Selina看来,这种华人眼中很正常的中文标语事实上非常容易成为少数极端种族主义者攻击和借题发挥的把柄,从而助长了 “种族主义和极端情绪”。Selina所担心的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从2014年10月到11月份,列治文就发生了数起针对华裔和南亚裔的种族主义事件,一些极端组织在91号高速的大桥上挂着印有反移民口号的标语,其中就提到了列治文无处不在的中文广告牌现象。倘若华人能够做到以更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广告牌问题,也就不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落下把柄了。 加拿大一直以开明的移民政策和丰富的多元文化著称,其包容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各族裔之间的团结和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少数别有用心的本地居民将原本并不起眼的招牌事件不断的放大,上纲上线来渲染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矛盾,甚至将其定性为“族裔隔离和歧视”。这种狭隘的族裔思想也违背了加拿大一直以来所标榜的包容和多元化,令人忧心。那些鼓吹对广告牌立法的支持者们一边打着“多元文化的幌子”,一边将不同文化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阵痛视之为洪水猛兽。通过这场闹剧,我们不难发现,这次的中文招牌风波也只是这些极端分子用来攻击外来文化和华人移民的一个把柄而已。他们所遗憾和伤感的只是对生活环境变迁的一种不适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一种“不安”,以及对传统白人社会优越感丧失的依恋。在列治文这个烙着深刻华人印记的城市,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挑刺找茬的 “负能量”,而是相互包容和理解的心,不管是西人还是华人。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1 12:15 , Processed in 0.13654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