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旺市Patterson社区一个独立屋楼花开盘,与之前多个独立屋楼花热销一样,这个项目同样引起大批人连夜排队。面对排队的长龙,在开售一个小时之后,发展商将已高达150万元的房价,现场再加价10万元。销情如何?不出意料一售而空。 几个听到这个消息的同事,第一反应就是:这么贵的房子怎么抢起来就像买白菜一样?买家又是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有地产界人士称,高价房买家中,既有身家丰厚或高薪的人士,也有普通收入者,还有连首期都未攒够的炒家。 房屋可负担指数降低 由Desjardins集团5月发布的一项报告指,今年第一季度,参与调查的18个城市,其中12个城市房屋可负担指数降至历史最低。数据显示,多伦多住房的高成本已经蔓延至周边城市,其中St Catharines的房屋易负担水平,从2014年第三季度的比平均值高6%,转换为今年第一季度的低于平均值5.2%。 人们总是说,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房价不断攀升,看著各色人等投入抢房大战,越涨越买,你该不该加入? 华人是抢贵房的主力 Right At Home Realty的地产经纪Alice Li介绍,Patterson这个项目的一期是在半年前发售,一模一样的房型,当时售价120万。尽管Lot只有40多呎,却有半年30万的惊人涨幅。她的一位同事为了自住,二期开售前5天就加入了排队大军,那几夜正赶上5月份不常有的摄氏2度左右气温。排队的人群中,超过95%都是华人,据她估计,可能有近半数是为了投资。 Alice说,买家中有一些是攒够了足够多的首付,实际贷款数额并不多,像她那位买楼花自住的朋友,是卖掉一个Condo单位,足以支付超过50%的首付,所以还是安全的。不过,为了在买房后仍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准,这位朋友在去年还计划买房预算不超过90万。然而迫于房价疯涨,今年初预算涨到了110万,最终却花了150万。虽然仍在可负担范围,但生活水准肯定要做调整了。 买家中也有不少首次置业者,一位刚刚下飞机仍住在酒店的新移民,一出手就买下2套。Alice表示,的确近年来了不少身家丰厚的新移民,但百多万两百万房子的买主,并非都是怀揣大笔资金的新移民,或者本地年薪二三十万的高薪阶层,也有背负著巨额银行按揭的普通工薪阶层,甚至还曾见过一些参与炒楼花的学生,根本不考虑能不能负担得起,有些连首期付款都是从朋友处或信用卡借来的。不少华人有这样的观点,需要抢的都是好东西,只要是有人排队抢购的新房,不论价钱多贵,抢到手肯定能赚,特别是独立屋。一些人不惜将生活品质降至最低,期待借助银行杠杆,通过房价的进一步上升达到积累身家的目标。而如今楼市火爆还真让不少人赚到钱了,去年80几万的楼花,今年都超过百万了。 5月30日在Stouffville开售的一个新盘,40几套,微信圈中有人说,27日去排队,已经排到50号了。昼夜排队的几乎清一色华人。 Alice表示,家庭年收入五六万就敢买上百万的房子,恐怕只有华人有这个胆量。照理年收入5万应买30-50万的房子,购买150万的房子,年收入至少要超过20万。她强调,很多买贵房子的人都是普通收入者,并非很有钱。但他们碰到认为合算的房子,会倾尽所有,舍弃所有消费、旅游等,把钱投到房子上。还有些华人舍得买很贵的房子,不舍得享用,房子内部配套与房价不匹配,生活节俭,不在乎生活质量,将生活需求压到最低限。 收入不低仍望房兴叹 大陆来的L女士虽然收入不低,仍然望房兴叹。她移民已经超过10年,夫妇俩登陆很短时间就双双找到专业工作,他们在距双方工作地点都近的士嘉堡买了一栋20多万元的半独立,当时北面新建的大独立屋才40多万,但他们并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几年过去,L女士因换工作考虑在密西沙加买房,看好的房子学校倒数第一,学区好的房价又高,犹犹豫豫中又换了工作,这回换到了北部一间西人大公司从事研发。谁想到2007年特鲁多中学学区的独立屋只要50多万,现在叫价已经120万了。她说自己并没想买多么豪华多么宽大的房子,只要能满足工作、生活、孩子上学的需求就好,但是这样的房子却越看越买不起。即使收入10万,背上四五十万的房贷,要偿还多少年啊?没有做生意的家底儿还真不敢买。 量力而行者与“月光族” Alice表示,多伦多的高价楼花基本被华人包销了,价格相对低些的楼花其他族裔就多起来。她认为,其他族裔(尤其是白人)会相对冷静、保守,量力而行。他们会买便宜些的房子,把家居布置得好些,尽量提高生活质量。同样是上周,在上述独立屋楼盘附近有一个镇屋楼花发售,现场大部分是带俄罗斯口音的白人,只有2家华人去看。 也有些白人与华人完全是两个极端,完全不储蓄、不买房。Alice的一个客户,租住在800元月租的Condo,买游艇、四处游玩,把钱全玩光。结果在62岁时遭遇裁员,又没到退休年龄,一下傻了眼。这种理财模式同样是不合理。 Stouffville的一个新盘,上周六开盘前的四五天就开始昼夜排队。 Patterson社区的独立屋楼花,开盘一个小时后发展商坐地加价10万元。 多温: 薪资涨难敌房价升 据商业新闻网络BNN报道,居住成本的不断攀升,驱使千禧一代远离温哥华,并引发未来劳动力短缺,为区域长远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相同的情形会不会在多伦多发生? Vancity Credit Union的一项调查发现,2001年至2014年,房子上的花费在大温区上涨了63%,相当于每年上涨4.87%,在温哥华城甚至上涨了211%。同一时期,薪金收入仅上升了36.2%,根据职业的不同,每年增加幅度在0.6-3.2%。 该报告指,未来10年,例如电工、警察、消防员等88种高需求的职业当中,预计将有85种职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薪水,去维持作为业主所需承担的债务。唯有资深企业管理者、建筑业经理及工程经理这3种职业获得的收入,有能力负担温哥华的物业,其余的人可能被迫放弃温哥华的事业机会,到其它地区定居,尤其是生于1980年至2000年的年轻人。 事实上,大批搬离温哥华已经开始。2013年,温哥华20-30岁年龄层的净流失人数为1571人,比2012年的770人增加逾一倍。 多伦多房价与收入增长的差距也是相似的。根据多伦多地产局的数据,多伦多平均房价在1985年是109094,2014年均价为566696元,30年间平均年增长5.65%。多伦多中产家庭的年收入在1985年时大约为31965元,房价为年收入的3.41倍。目前年收入达到74366元,房价为年收入的7.62倍。也就是说房价收入的比率翻了一倍还多。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7 08:11 , Processed in 0.14658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