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2/3左右的受访者将房价飙升的主因归咎于外国人在本地的投资,其余则莫衷一是,有的笼统说是“富翁”,有的认为空置房屋是最大问题,也有人把责任推给低按揭利率、开发商,等等。 但几乎所有人都在“呼唤市长”: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团体呼吁省府和市府出手干预,尽管他们对“该怎么干预”总也形不成统一意见——在他们看来,目前大温的麻烦是不会自己消失的,“政府不管不行”。 到目前为止这种对“市长”的呼唤并未得到令他们满意的回应:省长简蕙芝(Christy Clark)明确表示,省府不应就大温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这理应由市场规律进行调节; 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则含糊表示“将竭尽所能”,包括利用城市中公有土地建造更多公租房,鼓励发展高密度住宅,及在下半年进行的联邦立法选举中“推动候选人将更多关注投放在住房可负担问题上”,但他闪烁其词提到的“住房投机税”浅尝辄止,且几乎每次都立即遭到省府、甚至联邦政府的驳斥。 一些分析家指出,“罗品信药方”即便得到落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无补于事,因为“投机税”的衡量尺度将十分难确定,最终很可能房价未打压下来,别的矛盾却被激化,至于增加住房密度和公租屋投放,都是喊了几十年的老生常谈,“如果有效早该不存在问题了”。 做加法还是减法 在网络平台上参与讨论的部分大温市民认同民调中的观点和结果,但也有人对此表示异议。 他们指出,“市长”此前在解决城市无家可归者、环保等问题上的行政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旧问题并未解决,新问题却因这些“药方”应运而生。一些人更尖锐指出,“呼唤市长”是一种和市场经济时代相悖的落后意识,就拿和住房问题同样广受诟病的通勤问题来说,“市长”不是被呼唤出来了么? 他们成立了在大温公交通勤领域内包打天下的大温运联,让这个屡屡被评为“最差公营机构”的垄断组织在一片诟病声中继续其拙劣的表现,将本就糟糕头顶的大温公交服务搞得更加惹人物议,而对这一切的更“高级”政府干预,则是推动不得人心的卑诗省“拥堵税”公投,想借此向省民收更多的税,并将这些税交给早已丧失大温市民信赖的运联去支配。交通通勤领域的“呼唤市长”效果不过如此,难道住房领域的“市长”干预就会不同么?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大温人感到“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并非单纯的住房或通勤问题,而是高房价、高负担和低收入、低收入预期间的巨大落差所致,房价和生活指数高居全国之冠,高薪就业机会却严重不足,平均家庭收入在全国垫底,而教育、育儿、养老等成本又居高不下,此长彼消,巨大的落差自然令正当盛年的那群人感到压力沉重,甚至产生“适彼乐土”的想法了。 想通过“呼唤市长”,借行政干预把房价“敲下来”恐怕很不现实,且不说三级政府是否真会照办,也不论“市长”是否真有本事把房价敲下来,即便真做到了,对大温也未必是福音:大温的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对服务业、尤其房地产及其边际产业的依赖度很高,房地产市场被强行“冷冻”势必造成产业萎缩和就业机会丧失,房价跌一成,饭碗少两成,最终吃亏的仍然是市民自己。 各级政府也好,市民和民间组织也罢,都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如何“做加法”,即如何促进大温经济、就业和市场的繁荣、发展上,通过提高收入、就业率和收入预期,增加市民对房价、生活成本和通勤代价的负担能力及忍受度,快乐或舒适,恐怕靠“市场”要远比靠“市长”牢靠得多。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18 06:18 , Processed in 0.13340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