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但过往谈以自我为中心,更多是从家庭考虑,因为他是独生子女,因为是孩子,所有人要围着他转来转去,他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你仔细今天去想的时候,似乎不仅如此;今天说80后以自我为中心,更多是停留在物质上的,比如说房子、车子、口红、名包、名衣服,我想要,我想买,父亲母亲帮着我买,整个周围的人要为他奋斗。但是,在这一代人身上,几乎找不到他们在精神上以自我为中心。 我去年看那个电影叫《后会无期》。之前无论对韩寒本人有多么大的争论,赞成不赞成,但是在一点上,他至少体现了一点点我们期望的那种反叛,我们期望的一点点东西;但是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对他仅有的那点期待,我也丧失掉了。看了那个电影你会觉得,这一代人精神上的一点点的自我为中心也丧失掉了。这个社会有巨大的吸引力,连这样的人也把那一点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完全融化掉、吸收掉;像一滴水融入沙漠一样,你不知道这滴水到沙漠去哪里了。也许,这滴水滴到大海里你还有机会知道,它是存在的;但是滴在沙漠里你就知道这滴水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说,我们在这点上,确实有巨大的误判。 阎连科:80后是懦弱的一代,我对他们非常失望 我经常在想这些问题,因为我读了好多和80后相关的书,起初靠张悦然推荐,后来杨庆祥推荐,再后来蒋方舟他们也有推荐;我还是非常希望自己不用活太老,和年轻人多打交道,让自己没有那么快被淘汰。但是经常想这些问题你才发现,我们对80后的误判非常非常多,相对50、60,80后,这代人是相当懦弱的一代人,懦弱到我们今天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再也找不到一种80后的声音来了。 我们从1949年之后很少有一代人完整读完大学,完成学业,但是80后完成了。我们今天知道8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你发现,他们完成了学业,却恰恰出现这么多懦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在现实上完全找不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心灵其实完全我刚才讲到,像一滴水泼向沙漠,完全消失掉了。 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看网络、报纸,在微博上谈论,你发现对抗社会的,对社会进行思考的任务,80后凭自己的精力能够完成,但是他没有做这件事。问题出在哪个地方?这代人有能力做这个事情,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几乎我们今天找不到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人,这是一件事情。 还有一个,对80后,这一代人几乎都完成了学业,但是到底读了些什么书?80后读初中、高中,原来经常谈论这个问题,原来说过一个具体的事情,为什么80、90的孩子有这么大的区别?那是因为他们的父亲,80的孩子的父亲大多是50后出生,90的孩子大多是60出生。50年代出生和60年代出生的人有巨大的差别的,也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整个中国从1949年之后完全处于封闭状态,我们小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旧社会,受的教育就是“我们生活非常幸福,台湾人才水深火热,美国人才需要我们解放他们。”但是80后完全知道世界怎么样。在他们之前,再也没有像这代人对世界了解这么清楚,但是恰恰是因为你们了解世界怎么样,你们反而对这个世界不发出那个声音来,完整的读完大学,又对世界非常熟悉,但是对现实、对世界几乎不发出声音来,这个非常可怕。 我们还在想,当年我们看到、听到韩寒一点文章、随笔、散文、博客,我们会发现,韩寒恰恰是一个没有读大学的人;完全靠一个没有读书、没有系统教育的人替你们发声,你们在欢呼。你们自己读完大学,到世界各地走来走去,到底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所以我经常在讲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出现在哪里呢? 我刚看张悦然的《誓鸟》的时候,我真的被她的文字惊呆了,我们这代人对小说的语言真的是太拖沓,随便拿起张悦然任何一篇小说看,那个文字之严谨、细腻让我们毕生难以达到。当然你看完《誓鸟》以后,你也会说有很多不满意,但是过十年的时候你再想这个小说,其实和我前面讲的问题是有一致性的。 当然,我和杨庆祥看完那个《家》的时候,就非常非常的激动;这代最重要的作家里面,韩寒也好,郭敬明也好,都达不到这点。我们渴望的某一种小说,至少算是开始出现了。也许需要有很多结合的地方,需要更多修整的地方,甚至需要更多反叛的地方,从《家》这个短篇里面你会看到这个,我非常喜欢这样的。 基于同样的道理,我那次在香港在科技大学拿起杨庆祥这个《80后,怎么办》,说“看完以后我那么激动,就像当年毛泽东那一代人看中国农民调查报告一样,就看我这一代人看邓小平的黑猫白猫,逮住老鼠都是好猫的文章。”看杨庆祥的文章恰恰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终于有一个人,他把这一代人的问题集中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你可以不赞成,你可以反对他,但是这一代人站出来总结他这一代人,这里面也有一些观点我不一定那么赞同,但是由于是他亲身的经历,他对这代人的思考,所以我对这书的喜欢,真的是完全像看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样。当时觉得非常激动,然后就发了一个东西,说这个文章如何,就这么一个情况。 我觉得主要是终于有一个80后站出来认识我自己,认识80后一代人,所以特别激动。这本书其实我昨天又在家里看,我说心里话,有非常多地方令我惊奇,是我无法完成的。比如他对80后和历史虚无的问题,我的想法没有他那么深刻和系统。当然有很多地方他可以写得更好一些,可以更扎实一点。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说大家都说他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而在于说他给我们了一个讨论话题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去认识80一代的人,认识这一代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代人到底为什么出现今天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这种状态。 但是有一点,任何我们今天说人生无论多么漫长,其实就那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长个的阶段,就是90后现在的阶段,这个阶段长个。第二个阶段就是不长个的阶段,80后恰恰是不长个的阶段。最糟糕的阶段,就是个子越长越矮的阶段。恰恰是不长个的这代人,停止长个的阶段是最值得讨论的,一切的可能都在这一代人身上,都在他的过程中间,人生中间,停止长个的时间更长一点。 因此,我是非常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看这本书,你可以看完骂它,可以把它撕掉,但是一定要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代人在讨论什么。因为讨论的是你们自身的问题。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文学的本身,我完全不把它当成文学评论去看,而是一本社会性的,80后关于这一代人的思想对比,一个文化对比的自我认识的书,文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本书从文学、自身、历史进这三个点进入完成讨论。我个人觉得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点可以讨论。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骂他,可以讨论他,可以和杨庆祥进行对话,来形成我们今天重新介入社会,介入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窗户。是他给我们打开这个门,让我们走进去看到无限的可能,哪怕是争吵的、丑陋的、懦弱的,乃至是正能量的、光明的,什么都可以,但是他给我们一个讨论的契机。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完全无法坐下去讨论。否则就会有人说我是年龄大,没资格讲这个问题。但恰恰《80后,怎么办》这一本书给我们这么一个平台,我希望所有人来看它,看完对杨庆祥,这对本书、出版社都形成一种了解,重新认识这一代人,重新认识我们社会的现实,重新认识我们自我。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11-4 14:33 , Processed in 0.15623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