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旗下“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库的统计中,近十年来,“麻烦项目”集中存在于能源与电力行业(累计893亿美元)、矿产行业(664亿美元)、建筑和房地产行业(105亿美元)、金融行业(259亿美元)、交通行业(244亿美元)。以上行业无不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脉,因而在国内外也愈发敏感。 这些失利,自然少不了与政治有关的因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2014年10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蓝皮书称,政治风险已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该蓝皮书分析了2005年至2014年期间发生的120起“走出去”失败的案例,其中25%的案例失败是由政治原因所致。 在发达国家,中国企业遭遇诸多“麻烦项目”都与其愈发严格的入境审查有关。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其对国家安全在制度上的一再谨慎,使得中国企业投资的多个项目,无法落地而流产。 据《凤凰周刊》报道,2015年2月,美国财政部发布的一项年度报告显示,在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CFIUS)2013年审查的97笔拟议交易中,21笔的收购方是中国投资者,被审查数连续第二年排名第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对此表示,在中国,CFIUS的审查是中美投资协定讨论中被谈及最多的问题,在CFIUS审查的案件中,中国企业不成比例地高。 奥巴马叫停三一风电项目、华为进军美国受阻、安邦保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遭遇安全审查……只要涉及中国的较大数额投资,无不在美国政界和舆论界引发质疑风浪。 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扩宽了“国家安全”的定义,除军工企业和“双重用途科技”外,一些涉及通信、能源、交通等“特殊利益”的基础设施领域也被视为关乎“国家安全”的项目。 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公布的“中国公司收购案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情况”,被抽查的中国公司比例逐年升高,由2006年的零上升至2012年的20%。 无独有偶,加拿大早在2005年出台《加拿大投资法》修正案,对可能影响加拿大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设立了审查机制。这使得在最近5年中国投资加拿大的项目都体量偏小,除2013年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外,再没有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案例。 与中国企业在美国、加拿大多是购买资源不同,欧洲缺乏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和能源,但这并未妨碍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电力的热情。 近两年,在葡萄牙,中国三峡集团收购了葡国家电网21.3%的股份;在意大利,中国国家电网用24亿欧元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CDPReti)35%的股权。 欧洲尽管没有美国那样严格的审查机制,但中国强劲的投资势头也让欧洲领导人陷入两难,今年中企投资希腊港口遇阻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2015年1月,希腊政府换届选举后,中国投资的该国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的私有化计划随之搁浅。 而早在2008年11月25日,中希两国就签署了《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中国远洋获得比雷埃夫斯港2号、3号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这个项目至今仍不见起色。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欧洲中心客座研究员菲力普•勒科尔表示,一方面,他们希望获得中国的投资来拯救欧债危机引发的国内颓势;另一方面,他们又很犹豫究竟哪些领域可以对华开放,类似港口、能源这些关键的基础设施行业,应不应该让中国涉足。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2 06:13 , Processed in 0.146268 second(s), 23 queries .